摘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融合,物性精神共生,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尤为重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呈现出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质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包容性,有力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次展出彰显了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融合,物性精神共生,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尤为重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呈现出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质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包容性,有力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次展出彰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的实践硕果与强大的精神支撑。
第十四届作品展综合材料绘画展区于2024年7月26日在山东美术馆展出,其中入选作品220件,进京作品24件。这次入选的综合材料绘画展区作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创作底蕴,承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气象。作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为落脚点,打破画种之间的边界;汇集了多媒介、多材料的多元化融合,加强科技与艺术的多维互动;作品通过汇通古今中西的崭新视域描绘出和谐共生的中国当代精神生活图景。作品在新的时代意境中发挥价值,进一步拓展了中华文脉的价值观念,助推人民大众审美空间的文化自觉。
一.媒介的综合:综合材料绘画边界的突破
第十四届综合材料绘画展区作品突破了绘画的边界,以新颖的形式亮相。艺术家通过媒介材料的文化承载性与思想象征性,架构起艺术家与观众精神交流的桥梁,以媒介的多元性优势综合传递出的情感与思想;用任意材料与媒介产生关联,表达自身对文化与历史的理解,将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日常之物融合于媒介的综合中。在全球语境下艺术家作为社会审美职能的表率,以融合创新为理念,勇于尝试将新材料、新媒介边界付之于创作中,融合了中西方审美理念,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隔阂。艺术作品在多媒介、多材料、多技法,形成和合共生的全新视觉形态。这种视觉形态不仅仅停留在媒介材料的物态化属性上,更是生命精神的价值表达。
1.材料媒介的多元融合
本届展览更关注材料媒介应用的多元性。以国际化的艺术视野,融汇中西与古今,秉承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合”观念展现出包容性与开放性,以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共融。“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这次入选的优秀作品在材料媒介的边界处理上独居特色,不再以是否具有确定性的视觉形态为唯一的审美判断标准,而是以材料的多元化与丰富性传递生命的传达为创作动力,以表达材料质感、形式、机理等特有的“感官特性”。材料媒介的物质属性承载了一种诉说历史的记忆功能。此次展览入选的作品具有能动的自发性,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史记忆的图像符号、个人情感生命表达等都是积极主动的,因此多以日常材料入画,如纸质材料、金属材料、木质材料,塑料制品等,这种常态化的材料促使艺术家对其应用更加娴熟而富有创意,以平和的心态开放与包容性态度对作品进行跨媒介视觉实践,将材料媒介作为叙事方式呈现出来,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审美经验。
2.空间媒介的凝聚效应
本届展览入选作品试图展示出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一种空间媒介的合理性,一种传统与非传统绘画语言之间新的凝聚效应的契合。本次展览中空间媒介的视觉形式由“以形写神”向“从形到神”递进,消解了材料之间的差异性反应,形成了一种充满艺术家个人情感和风格的意向审美。这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真实”,更是艺术家“理念”的复本。艺术家从群体无意识中耦合成富有历史痕迹或者社会记忆的空间烙印,通过媒介之力形成一种深埋在视觉图像之下无意识的审美空间。正如中国古典美学对于空间媒介意在“寄托则类形之与影”,本届综合材料绘画意图搭建形与影之间“未尝言”的审美空间。艺术家以突破二维空间的材料语言,碰撞出人性的情感与性灵的“美的事物”火花。
二.文化整合转化:综合材料绘画语言的时代温度
新的文化格局需要重新建立新时代的绘画语言,本届入选的综合材料绘画在民族化与全球视野中呈现出多元与丰富的视觉形态,艺术家在中西方绘画语言寻找符合时代温度的价值尺度;借用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借用传统文化材质,从水墨、宣纸、古籍书、传统岩彩、漆画等材质的耦合性物性关联,并与西方综合材料绘画观念相融合,激活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化形成了富有中国独特视角的的绘画语言秩序。
1.视觉张力激发的文化自信
本届综合材料绘画从视觉图像的多样性中探索视觉张力,进而激发的文化自信,以视觉编码的生产与重构获得传统文化的视觉再现。观众对本届作品的解读在视觉体验中多呈现出“传统的再现”“诗性的语言”“绢本与古籍”等传统文化符号,这种客观呈现与主观感知精神文明与视觉审美经验以及历史的同频,是观众与艺术家们共同筑造的以具有特色的新时代映射出的整个图像世界的视觉新秩序。本届入选的作品类型多样,其中以流动变化的、偶发意向的,或者图像遐想的方式记录现实世界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这类作品往往是艺术家以自身独特性构筑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最终应该归结于“张力”。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以对现实的拟像,掌握文化与历史变化的脉络,捕捉人与世界生存空间的情感因素。综合材料的偶发性与重构性推动了视觉张力的不断进化与升级。艺术家以包含隐喻的具有当代文化属性的元素和符号,形成“意识形态的能指外表”。作品中材料的魅力在于打开了多文化、多民族的视觉共生模式,以“中和”之美重塑观众的文化自信。在回应艺术家西方综合材料绘画的同时,重塑民族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
2.重塑社会记忆的文化自觉
在文化与社会历史进程中,共同的“社会记忆”是寻求与探索经验相近的视觉图像与文化符号,是艺术家与观众群体社会经验的综合。观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一定程度上对于艺术家的文化自觉塑造和建构提供现实价值。此次入选的作品中,艺术家秉承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主旨,将历史变迁与社会记忆重新梳理到视觉图像的点滴之中。“文化不是静止、固定、封闭式的系统,而是流动的、充满活力、‘前赴后继’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此次入选作品的缤纷呈现唤醒了观众的社会记忆,形成了满足人与社会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艺术作品以含蓄的、隐喻的、内敛的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这与儒家“中庸”思想有相通之处。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创作方式、创作技法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重塑文化记忆带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觉。
三.和合共生:材料质介的物性精神
本届入选的综合材料绘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普遍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百态,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寻求个体情感的探求,传达对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关怀。艺术家以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为创作出发点,作品中包涵了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人与历史、人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进而凸显时代脉络下中华美学的“中和”精神。
1.心传天下的精神家园
本届入选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以人文关怀的广度,构筑人心归聚的精神家园。其中24件进京作品有共同的精神特质,以文化的厚度和审美的广度浸润审美受众心灵,通过丰盈的材料语言的丰盈,融合真实的审美经验成为伴随时代精神的新生力量。“材料语言同样如此,它是个复杂而强大的符号系统,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神经,从而达到某种欣赏过程中的精神共振。”材料语言完成了艺术精神的物性转化,从空间维度、历史维度和精神维度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判断产生视觉对话。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艺术家用材料语言描绘家园文化的诗意再现,描绘出大众关注的现实社会议题,筑牢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
2.和合共生的时代精神
本届入选作品表现各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以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综合材料语言建构民族文化的塔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通过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完成时代精神赋予艺术家的神圣使命,立足现实,反映当下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对内增强文化的内核凝聚力,对外彰显民族特性与文化自信。艺术家选择“物性”作为创作观念的表现载体,隐含文化属性的观念折射。作为观看者,可以体会寻常物的“物性”原发性递进为艺术的“物性”的自发性。物与物之间偶发生成的审美空间经过艺术家再造后升华成一种精神秩序,这恰恰是综合材料绘画的魅力所在。
总之,本届综合材料绘画入选作品在探索与创新的基础上,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媒介材料拓展了绘画语言的审美视角,这种拓展营造出创新性、开放性的审美空间,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艺术家与观众的审美距离。在文化自觉的进程中,中国艺术家正在努力丰富绘画语言的观念与内容创造即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绘画表现方式,立足本民族文化是审美个性化的未来,以此形成中国综合材料绘画自己的艺术风格,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传·系辞下》)。期待艺术家通过综合材料绘画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自觉的新发展格局,展现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无限的创新力量。
(本文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24 年11月4日)
(文/张嫣格,来源:山东文艺评论)
艺术家简介
张嫣格,女,文艺学博士,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后,青年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美术馆美术收藏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文创与文学融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生态人文研究团队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视觉文化、艺术学理论、美术教育、生态美学,生态设计等相关跨学科跨媒介综合研究。
作品于2009年、2014年先后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当代美术创作论坛”,2018年、2020年、2022年先后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并获得全国美协入会资格两次,入选作品一次。于2018年入选中央美术学院“2017国家艺术基金艺术教育人才培养”项目。本人撰写博士论文20余万字,在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国家级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撰写美术评论文章10万余字。主持省级项目一个,厅级项目一个,校级项目三个。参与两个国家级项目,六个省部级项目(包括省级重点和教育部重点项目),两项厅级项目。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