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生属于喜光作物,不耐低温。播种后,若种子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容易烂种,影响出苗率。若遇到连续阴雨天,加大缺苗率,降低产量。因此选用合理的种植技术,为花生营造适宜的温度与水环境,才能保障出苗率与生产质量。地膜花生综合种植技术利用地膜保温、保湿作用,优化花生成长环
山东沂水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陈仁文
花生属于喜光作物,不耐低温。播种后,若种子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容易烂种,影响出苗率。若遇到连续阴雨天,加大缺苗率,降低产量。因此选用合理的种植技术,为花生营造适宜的温度与水环境,才能保障出苗率与生产质量。地膜花生综合种植技术利用地膜保温、保湿作用,优化花生成长环境,满足花生对温度与水分的需求。
1 地膜花生生长特点
在萌芽、出苗阶段,花生种子在土壤中吸收水分与养分,逐步膨胀发芽。胚根向下生长,下胚向上生长,胚芽与子叶破土。出苗期的花生苗高度多在 50 cm 左右。因各个地区的温度、湿度有所不同,花生苗期长短也会有差异。为给花生苗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种植者需要优化土壤温度环境。一般将土壤温度控制在 12℃以上,土壤积温在 116℃左右,室外温度在 14 ~ 30℃。在开花下针期,当 50% 的植株开出第 1 朵花、50% 的植株结出鸡头状幼果时,花生进入下针期。为保障此时段的花生健康成长,一般需要地膜内温度控制在 10℃左右,最佳生长温度控制在 23 ~ 27℃,土壤积温在 290℃左右。
2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优势
花生地膜覆盖技术主要有以下 3 点优势:①可以实现优质高产。相较于传统的花生种植技术,地膜花生综合种植技术突破时节限制,实现双季种植。覆盖地膜能为花生营造良好的温度与水分环境,优化病虫害防控质量。通过延长花生生长期,增加产量与种植效益。②有利于改善品质。应用此项技术培育品种,能提升花生体内谷氨酸、赖氨酸含量,改善花生品质,进一步提升人们食用健康水平。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覆膜技术能减少后期整体、除草、青棵工作量。同时有利于种植者进行水肥管理,把控施肥与灌溉频率,有效节省种植成本,进一步增加种植效益。
3 田间管理
3.1 优选品种 精细化整地
选择优良的品质是保障花生种植品质的重要条件。因此种植者要选择商品性好、抗病性强、产量高以及果实直立、大果、中熟的品种 。例如‘鲁花 9’‘鲁花 10’号种植果实颗粒饱满、植株抗病性与抗逆能力强,色泽好,果仁大,产量高,能保证种植效益。在种植花生前,要做好土地翻耕,找平土壤,晾晒1 ~ 2 天,杀除土壤中残留病菌。另外喷洒除草剂,防止后续杂草争夺土壤养分与水分,为花生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3.2 播种管理
首先要合理选择播种时间。双季花生种植对种植时间有着较高要求,若栽种时间过晚,会降低产量。种植者应该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早播时间。多将早播时间确定在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此时段气温逐步回升,覆盖地膜可有效保障土壤温度,花生种子不易因温度低而影响出苗率。同时为花生预留充沛的成长时间,延长生长期,确保花生单株果针数、单株结果数与粒质量,增加花生产量。6 月下旬到 7 月上旬收获完春季花生,立即播种秋季花生,保障花生拥有充足的成长时间,并在 10 月收获第二季花生。
其次要有效把控植株密度。若采用人工种植方式,种植者应用小型农具打窝,窝距控制在 20 cm 左右,窝深在 3 ~ 5 cm。若种植量较大,可以选择机械播种方式,减轻人工种植负担,提升种植效率与质量。播种密度控制在每厢 7 行,窝距控制在20 cm 左右,窝深在 3 ~ 5 cm。在种植者完成打窝操作后,要及时施加底肥,用薄土覆盖住底肥,防止肥料裸露在外挥发。在撒播种子时,用腐熟的土覆盖种子。为提高种子出苗率,每窝栽种两粒种子。若使用机械播种,播种量控制在 285 kg/hm 2 。结束播种操作,以及完成欠土平窝后,及时覆盖地膜。在地膜四周撒上适量的土壤,压实地膜,防止大风天气吹起地膜。在花生苗成功破土、苗株抵住地膜时,撕破花生苗上方的地膜,为苗株提供生长空间。用土壤覆盖撕破的地膜与围住幼苗根部,维持地膜内温度与湿度的平衡,以及防止杂草丛生。
此外要确定清棵蹲苗时间。在幼苗成功破膜、花生齐苗时,种植者要及时剔除长势不佳的幼苗,拔除苗棵周围的杂草,防止杂草争夺水分、养分,为幼苗营造良好的水肥、温度环境。最后需及时扒出未完全出膜的叶子,防止膜内温度过高滋生病害。清棵后,用土壤封住膜口,以防大风掀起地膜。
3.3 合理施肥
底肥是花生种植中不可或缺的肥料。种植者完成打窝后,向窝内追加配置好的肥料。每亩肥料配制方案如下:土杂灰或灰火土灰(1000 kg)、猪粪(1000 kg)、无氯的复合肥(浓度45%,13 kg)、35 kg 过钙等。将混匀的肥料与土杂肥均匀地撒放到窝底,喷洒上 1500 kg 淋猪粪水。初花期,多为苗棵补充钾元素,每亩土地施加磷酸二氢钾(0.5 kg)。此外种植者结合花生长势,适量追加根外肥料。结荚期与饱果期,配置浓度0.25% 的磷酸二氢钾,或者用 90 mL 的澳洲液肥与 50 kg 的水进行药液配置,喷洒药液。若花生长势不佳,应用 1.5% 的浓度尿素液喷施叶片,确保花苗营养充分 。
3.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若不及时有效防治,会降低果实质量与造成花生减产。花生常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等,病害有病毒病、叶斑病等。在虫害防治环节,种植者结合虫害程度,喷洒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哒螨酮乳油等药剂。在防治病害时,适当喷施井冈霉素水剂、病毒 A 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同时,为保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种植者用药需谨慎,合理把控农药喷施量,科学应用物理、生物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花生果实农药残留,保障花生果实品质。生产中,可利用害虫趋光性,使用灯盏或黄色粘虫板吸引并消灭害虫;将适量的除虫剂喷洒到灯盏与黄色粘虫板上,利用害虫趋色性与趋光性进行诱杀;合理应用绿色农药,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花生果实中的农药残留。
3.5 去膜与清除残膜
去膜与清除残膜时,一方面需合理把控去膜时间。过早清除地膜容易导致果实不饱满,影响花生粒质量、降低产量,减少生产效益。过晚拆除地膜,容易加大土壤中花生果实萌芽几率。因此种植者要选择合适时间去膜,为后续收获花生营造条件。以春季花生栽培为例,生产中可在 6 月中旬前后去膜,为 6 月末到 7月上旬果实收获做准备。另一方面需及时清除残膜。地膜不容易被土壤降解,残留田间诱发土壤污染,降低土壤肥沃度,影响后续花生产量与质量。因此种植者收获完果实后,及时去除田间残膜,确保去除干净。
同时,还应选择合理的收获时间。种植者应结合花生成长周期选择适当的收获时间。动态观察花生植株成长状态,判定其是否成熟。具体判定标准如下:①看植株,花生植株进入成熟期后,荚果养分充足,部分植株生长进入衰退阶段,顶端停止生长,叶片颜色逐步变淡,茎枝逐步变成黄绿色,植株下部叶片日趋脱落,中部叶片脱落量增加,此时可着手收获工作;②看荚果,拔出几棵植株,若荚果壳硬度高、网纹清晰、烈纹变大,挤压种子内果皮为黑褐色,可进行收获;看果仁。播开花生果,观察果仁,若颗粒饱满、皮薄、光润,则表示品种果仁成熟,可收获。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