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连串悲剧事件接连发生,但更令人震惊的,或许是社会大众在网络上的反应:不少留言冷漠尖酸,缺乏同情心,甚至成为文章底下获得最多"赞"的内容。观察者Sean Kernan指出,仿佛嘲讽越狠毒、语气越讽刺,网络点击与认同就越多。
近期,一连串悲剧事件接连发生,但更令人震惊的,或许是社会大众在网络上的反应:不少留言冷漠尖酸,缺乏同情心,甚至成为文章底下获得最多"赞"的内容。观察者Sean Kernan指出,仿佛嘲讽越狠毒、语气越讽刺,网络点击与认同就越多。
这种现象并非个案。丕优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4年3月的一项民调显示,有一半的美国人认为,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变得更加无礼、冷漠。与此同时,抑郁与焦虑症比例上升、结婚率创历史新低、慈善捐款率下降,社区与教会、童子军、YMCA等团体的参与人数大幅萎缩。专家认为,这些断裂的社会链接,助长了网络刻薄氛围。
Kernan将这种现象比作他曾在收容受虐犬机构当志工的经历:那些斗犬被铁链拴在相邻狗屋,彼此看得见却无法真正互动,久而久之在“接近”中产生敌意。他指出,这与现代人上网状态如出一辙:人们表面上“互联”,实际上却缺乏真实接触,易将陌生人视为威胁。
心理学家提醒,文本沟通常有潜在偏误,人们容易把中性文字读成负面情绪。如果不刻意加入正向语气,中性文本往往会被解读为冷漠或讽刺。同时,媒体为吸引注意力,大量播放暴力、冲突与灾难画面,形成“可怕世界症候群”(Scary World Syndrome),让公众更焦虑、更敌对。
Kernan指出,网络世界缺乏直接后果,使人们更容易说出恶毒言辞。但这些言辞并非真的“无后果”,一句尖酸评论可能毁掉对方的一天,让其陷入低落或忧郁。他呼吁社会重拾同理心,写下一句话前先想像对方的表情,思考“这句话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吗?”
他认为,孩子在操场上打闹时学会了共情与克制——看到同伴受伤会停手、道歉、下次更小心——这是成年人在数字世界中正在失去的能力。面对网络恶意,最有效的回应不是反击,而是静音与封锁;在网上互骂、对立或幸灾乐祸都无助于问题解决,这世界需要更多理解而非更多骂战。
“也许我们都该回到操场,好好重新学会这一课。”Kernan说。
来源:旧金山湾区华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