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广州东站停售泡面”的消息引发热议,掀起了关于“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的新一轮讨论。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铁路部门发布的强制性禁令。12306客服回应,“车站是否停售泡面无强制要求”,旅客仍可自行携带泡面乘车。
本刊评论员 于海军
近日,“广州东站停售泡面”的消息引发热议,掀起了关于“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的新一轮讨论。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铁路部门发布的强制性禁令。12306客服回应,“车站是否停售泡面无强制要求”,旅客仍可自行携带泡面乘车。
一桶泡面的去留之争,看似寻常小事,实则折射出现代公共交通服务中多元需求如何平衡的时代命题。
从法律层面看,“高铁上能否吃泡面”其实已有明确答案。查询铁路12306官网,可以看到“请不要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的提示,但这仅是建议,并非强制性禁令。《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中没有提到泡面;《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旅客运输规程》中虽然强调“为保障车站、旅客列车等公共场所内外整洁、空气清新,妨碍公共卫生的物品,能够损坏或污染车辆的物品等,不得随身携带乘车”,但泡面是否属于这类物品,《规程》并没有明确界定。
对高铁乘客来说,列车上的盒饭价格偏高且不一定合口味,而几块钱一桶的泡面,几乎是列车上最经济实惠的热食选择。不过,高铁车厢属于密闭空间,泡面气味扩散性强,一人吃面,全车厢闻味,确实影响其他旅客的乘车体验。
服务乘客并不是一个“能或不能”的单选题。细看网友的讨论,可以发现不少富有建设性的好主意:车站能否设立“速食角”,配备防洒桌板和强力排风设备?高铁能否开设“泡面车厢”,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专门空间?更有网友畅想,如果“泡面车厢”能提供“全球100种最好吃的方便面”且定价合理,说不定会成为受欢迎的特色服务。这些设想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通过服务创新来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正是《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所强调的“以创新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的具体实践。
高铁服务精细化,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创意,不妨在车厢连接处设“用餐缓冲区”,有效降低气味干扰,此外,保障平价供应的同时开发低气味餐食也值得探索。要用更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让想吃的人体面吃,不吃的人舒适呼吸。
近些年公共服务精细化的成功案例不少。重庆单轨穿楼而过,通过全封闭隔音屏将噪声控制在60分贝以下,既保障了交通便利,又维护了居民生活质量;苏州地铁试点“静音车厢”,用物理分区平衡不同乘客的乘车需求;国铁南昌局福州客运段在厦门北站始发的部分“长编组”列车上设置了“遛娃舱”,既解决了带娃旅客的需求,又不影响其他旅客。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而细微的需求中。检验“人民满意的高铁”的成色,不妨就从这桶泡面开始——用更具温度的精细化服务,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向往,让每一趟旅程都充满民生关怀的暖意。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