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预制菜风口正盛,餐饮业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但就在这样一个千亿级市场起飞的关键时刻,原本站在行业顶端的西贝,却亲手把自己推入了舆论深渊。
近几年,预制菜风口正盛,餐饮业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但就在这样一个千亿级市场起飞的关键时刻,原本站在行业顶端的西贝,却亲手把自己推入了舆论深渊。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罗永浩的一句质疑:“你说你现炒,结果掏出个保质期24个月的袋装西兰花?”
西贝董事长贾国龙愤怒回应:“西贝100%没有用预制菜!”
贾国龙的底气来自官方文件。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将“加热即食类料理包”定义为预制菜。像西贝使用的中央厨房半成品,在法律意义上并不算预制菜。
但消费者不这么看。
在大众朴素的理解里,只要不是现切现炒,就算是预制菜。你用没用“科技与狠活”不重要,只要是袋装、冷冻、调味过的,哪怕你说是“中央厨房定制原料”,都不新鲜。
当消费者在直播间看到西贝后厨剪开袋装烤鱼、倒出“现熬鸡汤”,再贵的品牌形象也崩了。
不是你用了预制菜,而是你用了还不承认。这种“既要又要”的姿态,才让消费者觉得寒心。
于是,西贝道歉了,改口说“尽可能把前置加工转到门店现场”。但这场风波,也彻底暴露了一个现实:标准和认知之间的鸿沟,远比我们想象的深。
西贝不是第一个“出事”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餐饮人心里门儿清:在如今的行业环境下,不靠预制菜,根本活不下去。
高房租、高人力、标准化要求高、消防限制多……这些现实问题逼着餐饮链条不断向工业化靠拢。中央厨房、冷链配送、标准化加工,早就是连锁餐饮的标配。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2022年部分头部品牌的预制菜使用比例接近100%。即便是标榜“讲究手工现做”的西贝、小南国,也有85%以上的菜品依赖预制原料。
这不是偷懒,而是节流。
用中央厨房替代门店切配,一个人能顶十个,还能省下30%的原材料损耗。按业内测算,一个中餐门店后厨的人工成本至少4万元/月,而中央厨房用机器、流水线、低薪工人,一样的活,成本砍半。
所以你看,再高调反对预制菜的品牌,门口贴着“拒绝预制”,后厨也少不了中央厨房的影子。甚至有人爆料,某些“现炒联盟”成员,其实用的都是标准化配送、袋装成品,只不过炒一下再端出来。
问题的核心不是“用不用”,而是“敢不敢说”。
贾国龙不是不知道预制菜的优势。他曾多次公开力挺,甚至推出“贾国龙功夫菜”进军C端。但当风口变成风暴,他却选择了沉默甚至狡辩。
如果这次西贝能第一时间站出来解释预制菜的来源、工艺、标准,并坦诚说明为何使用预制菜依旧能保障口感与健康,或许还能借此机会成为行业的“科普代表”,扭转大众认知。
可惜没有。
他选择了对抗,选择了模糊,选择了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被“蒙在鼓里”。
而这个代价,比成本更贵。
一夜之间,西贝多年的品牌积累被质疑,消费者信任坍塌,一句“卖得贵还用预制菜”成了互联网集体审判的锤子。
更令人唏嘘的是,西贝其实是行业中相对“干净”的一员。它的中央厨房有SOP、冷链系统完备、食材来源清晰。可即便如此,只要信息不对称,就会被怀疑;只要嘴硬,就会被放大。
在一个缺乏食品信任的社会里,沉默只会加剧恐慌。
预制菜本身并没有错。
从麦当劳、肯德基,到我们日常吃的速冻饺子、番茄罐头,预制菜早已无处不在。国际上也没有“预制菜”这个贬义词,只有快餐和慢餐的区分。
错的是宣传的不透明,是一边强调“锅气”“现炒”,一边偷偷拆袋加热的虚伪。
西贝不是被预制菜“坑”了,而是错过了为预制菜正名的最好机会。
它本可以成为桥梁,却成了靶子。
消费者要的不是“全程手工”,而是“知情和选择”。
如果你用预制菜,那就大大方方告诉我,并保证它干净、营养、好吃。
如果你现炒现做,那你贵我也认。
这才是餐饮业真正的分水岭。
来源:老闫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