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文明铸魂赋能农技推广——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科技服务融入文明实践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8 11:10 1

摘要: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称“省农技推广中心”)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技推广工作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农业、文明浸润乡村”为主线,通过派驻驻村工作组扎根基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聚焦民生服务等举措,在赣鄱大

江西日报

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称“省农技推广中心”)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技推广工作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农业、文明浸润乡村”为主线,通过派驻驻村工作组扎根基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聚焦民生服务等举措,在赣鄱大地上奏响了科技助农、文化润乡、文明铸魂的交响曲,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科技扎根沃土

文明实践在田间结出“致富果”

省农技推广中心始终坚持把科技服务作为文明实践的核心载体,让农技推广带着文明温度走进乡村、深入田间,为村民铺就致富路。

在罗霄山下的遂川县汤湖镇玕山村,省农技推广中心派驻的驻村工作组成为科技与文明的“播种人”。为破解传统种茶靠天吃饭的难题,工作组牵头打造120亩智慧茶园,搭建“数字茶园平台+App+五大系统”,将物联网技术转化为服务农民的“千里眼”。面对村民“不会用、不敢用”的顾虑,驻村队员们化身“田间教师”,蹲在茶园里手把手教学,从手机操作到数据解读,耐心指导每一位茶农。如今,村里65岁的脱贫户王大爷不仅能熟练查看“茶园体检报告”,还靠着科学种茶让年收入增长三成,科技带来的获得感写满了他的笑容。

产业振兴是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去年,驻村工作组又为玕山村引入食用菌加工厂项目,从6月对接议题到9月纳入县重点项目,队员们白天跑部门争取政策支持,晚上开座谈会倾听村民需求,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的“菌包成本”“销路渠道”,见证着为民办实事的初心。这个总投资192万元的项目投产后,将带动30多户脱贫户就业,为村集体年增收5万多元,让文明实践的成效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实绩中。

文化浸润乡村

文明新风为生活添彩“幸福色”

除了科技赋能,省农技推广中心还将文化服务作为文明实践的重要抓手,让文明新风吹拂大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5月,都昌县鸣山乡马涧桥社区文明实践站内热闹非凡,“溯源农耕文化 点亮赣鄱文明”活动在此开展。合唱《歌唱祖国》点燃现场氛围,萨克斯、古筝演奏与村民自编的锣鼓舞交相辉映,68岁的李大爷难掩激动:“这辈子没在家门口看过这么热闹的演出。”活动现场,中心工作人员不仅带来文化盛宴,更送上“致富锦囊”——200多本《水稻病虫害防治手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500份文明知识宣传单被村民争相领取。种粮大户老陈按手册方法种植后,水稻亩产增加100公斤,他感慨道:“既学了技术,又悟了门道,这样的活动太实在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玕山村,驻村工作组始终把解决村民急难愁盼作为文明实践的落脚点。去年春节,队员们与村干部扛着米、油走访82户脱贫户和监测户,送去冬日温暖。针对乡村教育问题,工作组推动“党建+助学圆梦”计划,累计发放15万元助学金,带着油墨香的新书、印着卡通图案的安全书包,成为玕山小学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省农技推广中心干部职工深知,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教育,才能筑牢文明传承的根基。

实干续写新篇

文明力量为振兴注入“强动能”

作为全国文明单位,省农技推广中心始终将文明基因融入农技推广的全过程、各环节。从玕山村驻村工作组的扎根奉献,到遍布乡村的技术普及与文化服务,省农技推广中心践行的文明,是智慧茶园里的科技之光,是产业增收中的民生希望,更是文化舞台上的幸福笑容。

展望未来,省农技推广中心将继续推动更多驻村工作组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文明实践融入技术推广、民生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技推广的融合发展,让精神文明之花在赣鄱大地绚烂绽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