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赛逆袭记:从“特斯拉弃子”到激光雷达的千元时代先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8 11:08 1

摘要:说起激光雷达,这几年最大的“反转剧”非禾赛莫属。曾经被特斯拉抛弃,一度被质疑是“高价无用”的激光雷达,居然又在2024年市值暴涨,靠的就是三个字:降!成!本!

说起激光雷达,这几年最大的“反转剧”非禾赛莫属。曾经被特斯拉抛弃,一度被质疑是“高价无用”的激光雷达,居然又在2024年市值暴涨,靠的就是三个字:降!成!本!

过去五年,禾赛通过芯片化和集成化技术,把一颗激光雷达的价格从8万多元压到不到200美元(约1400元),直接把原本“只能用在Robotaxi”的高端货,变成了乘用车都能标配的“千元件”。

2024年,车载激光雷达在中国乘用车上的渗透率才7%,新能源车上也不过14%。这意味着大部分车还没用上它,想象空间还非常广阔。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激光雷达能不能像智能手机一样,走出“高端专属”,实现“千元标配”?答案是肯定的。

禾赛靠两件事实现了“价格打下来”:

从机械结构改为半固态:早期Pandar系列一颗成本近10万,AT128系列改为一维转镜+非球面透镜后,直接降到5000元;芯片化+集成化:把原来256个分立器件压缩成2颗ASIC芯片,实现发射、接收、控制全自研,成本继续打骨折。

ATX是他们的新一代主力产品,价格不到200美元,重量是前代的1/5,体积小到可以藏在车灯里,性能还更强。

这波降本操作,让激光雷达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别再争“纯视觉”还是“多融合”了,小米SU7事件之后,大家都明白了一件事:

能救命的技术,不怕贵,只怕没有。

激光雷达的优势就是——在极端天气、复杂场景、强逆光、暴雨、夜晚,它比摄像头稳定太多了。

雨雾天气:视觉识别距离暴跌超70%,激光雷达只衰减30%-40%,还能识别;强逆光/黑夜:视觉直接“瞎”,激光雷达靠主动光源,不受影响;Corner Case场景:比如加塞、锥桶、抛洒物、行人横穿,激光雷达响应更快、误检更低。

而且,今年开始的《L2级强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强制国标)要求极高,想通过测试,基本得靠激光雷达“兜底”。

虽然新国标没明说“必须上激光雷达”,但门槛高到让车企不得不上。激光雷达,成了ADAS系统里的“安全气囊”。

L3自动驾驶最大的不同,是——出了事故,车企要负责。

这就逼得车企必须加装更多安全冗余。激光雷达刚好价格下来了,性能又稳定,成了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现在华为问界M9、极越S800这些车,已经开始标配多颗激光雷达,实现360度无死角扫描。

禾赛也推出了多雷达方案,一台L4车配最多8个雷达,车企不再只追求“够用”,而是要“够稳”。

2025年后,禾赛的激光雷达将在欧洲头部车厂开始大规模交付。这个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激光雷达前装项目。

为什么是禾赛?很简单,国外品牌贵、性能还落后,禾赛真正做到了“高性能+低成本”,适合走“供应链出海”路线。

此外,2027年欧盟的新法规也要求L3以上车辆必须有冗余感知系统,这直接为激光雷达上车加了强推力。

别看激光雷达玩家不少,真正能打的就那几家:

华为:只给自家智选车用;图达通:几乎只供蔚来;速腾聚创:份额第二,但体量差距大;禾赛:技术最强,出货最多,价格打得最狠。

激光雷达的护城河在于:

技术栈未收敛,芯片化要持续投入规模效应强,量产越大成本越低车规认证复杂,绑定主机厂后很难被替代

尤其是禾赛的芯片,每18-24个月就大幅提升一次,完全“走摩尔定律”,新玩家基本追不上。

从当初的高端试验品,到现在的“千元标配”,激光雷达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禾赛也从“被特斯拉抛弃”,变成了这个赛道的领跑者。

在智能驾驶成为车企主战场的今天,激光雷达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它不是“为了炫技”,而是真正能救命的技术。

而禾赛,也用技术和成本的双重突破,证明了自己——不是“弃子”,而是王炸。

来源:老闫侃史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