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我这么多年专注于肺结节,有个总结自认为挺好,那就是良恶性的判断“单次看影像,随访持对比”。总体上若是随访相对稳定并无显著进展的,容易是良性,随访对比的变化比单次影像上的恶性特征更能说明问题。这个认知也是多年总结的结果,应该大体上还是正确的。但近日碰到有位
前言:我这么多年专注于肺结节,有个总结自认为挺好,那就是良恶性的判断“单次看影像,随访持对比”。总体上若是随访相对稳定并无显著进展的,容易是良性,随访对比的变化比单次影像上的恶性特征更能说明问题。这个认知也是多年总结的结果,应该大体上还是正确的。但近日碰到有位问诊的结友,她的结节明明从2020年10月到2025年7月进展并不显著,结节整体显散,实性,缺乏收缩力也无聚拢性或膨胀感,我回复认为要考虑慢性炎可能性大,建议年度随访。结果在当地手术了,居然是腺癌,而且还是低分化!太令人意外了!从中我们能汲取怎样的教训和经验呢?一起来看看。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女性, 63岁。
主诉:
咳嗽、咳痰、偶有少量咯血2月余。
现病史:
2020年10月体检CT发现右肺下叶7X6mm磨玻璃结节,偶尔咳嗽,无明显不适,未做特殊治疗;2023年2月体检CT右肺下叶结节较前片相仿;2025年5月患者有咳嗽、咳痰,偶有少量咯血症状,查CT显示右肺下叶结节较2020年10月CT结节范围增大(11X9mm)、局部密度增高,右肺中下叶炎症,遂口服拜复乐盐酸莫西沙星0.4g和头孢克肟两周,2025年7月复查CT显示,右肺中下叶炎症部分吸收,右肺下叶结节较2025年5月CT片相仿,纵隔、肺门淋巴结无增大。
患病时长:
约5年(右肺下叶结节发现至今),咳嗽、咳痰、咯血症状约2月余。
曾就诊医院:
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某县人民医院。
希望获得的帮助:
明确肺部结节性质,倾向良性还是恶性,恶性的话处于什么阶段、肿瘤大致分期;了解现阶段对于该病变的处理策略,如继续随诊、进一步检查还是考虑手术,手术的话大概手术方式,如果在肺科医院治疗总的费用大概多少。
影像展示与分析:
2020年时右下叶靠肺门很近的地方磨玻璃结节,轮廓稍糊,中间有空泡征。
右下有较为散在的混合密度阴影,基本上是实性的,只有边缘少许像慢性炎纤维增生似的磨玻璃,缺乏膨胀感,也无收缩力,紧贴膈肌与胸膜,但无明显牵拉影响。
2025年5月时中央的病灶仍是磨玻璃密度,灶内出现实性条状成分,轮廓不太清楚,整体较五年有所增大,但远侧似有细支气管扩张似的。
右下近膈面的病灶感觉密度较高,似乎稍大点,但贴着胸膜仍无牵拉影响。毛刺也不明显。
2025年7月经过消炎治疗后,靠中央的病灶似乎轮廓稍微清楚点起来,但中间偏实性条状的不太明显了。
右下近膈面病灶又显得稍有吸收好转,与2020年10月时相仿了。
我的意见:
绿色这处是毛玻璃密度的,与2020年时对比范围感觉略有增大,但是我觉得这个不太像恶性。1、病灶整体显得比较散,缺乏聚拢性;2、有蓝色这处像慢性炎症的病灶在,用同样的致病因素来考虑,也得首先考虑是慢性炎。我倾向于常规年度体检复查就可以,真的万一有进展并考虑恶性的话,到时候再考虑如何干预处理以及手术方式的问题。意见供参考!
结果反馈:
结友做了手术,结果是浸润性腺癌,低分化!
病理报告示肿瘤长径1.5厘米,有气腔播散,无胸膜侵犯,无脉管侵犯,未见淋巴结转移。
影像回顾:
知道是肺癌,还是低分化,回头再来仔细看看大病灶(近膈面)五年前2020年10月时的情况:
2020年10月时此层面较为散在,不致密,密度较高。
有明显实性成分,瘤肺边界欠清,离胸膜与膈肌均较近,收缩力不明显,也无明显牵拉。
上图层面更显密度高,贴着膈肌与脊柱旁胸膜,收缩力不明显,膨胀性不明显。
边缘些的地方也不致密。
冠状位散而不均质,靠下侧部分密度较高,整体缺乏膨胀性与收缩力。
矢状位见病灶偏散,胸膜有点影响,牵拉力不强。
再看2025年7月时的情况:
病灶仍散,与五年前似乎差不多。
上图层面边上有些磨玻璃成分,但瘤肺边界不太清楚,整体散在,缺乏聚拢性。
中间部分实性,但不是很致密的那种。
边缘显得毛糙,但贴着胸膜也无明显收缩力。
病灶较明显层面与五年前相仿。
病灶整体呈较散在的实性密度,显得不致密。
边缘区也是密度较高的。
冠状位整体缺乏聚拢性与收缩力,更像慢性炎。
我的困惑:
1、次病灶从2020年10月到2025年5月再到2025年7月,是有所进展的,但没有明显实性成分,5月份灶内实性的条状在连续层面看是穿行血管。主病灶五年来说不上明显进展,但5月份的确实略显大点,消炎后7月复查似乎回复到2020年的状态;
2、病理提示长径1.5厘米,离支气管断端20毫米,这样的话,病灶应该是指次病灶。而次病灶虽五年来有进展,但一没实性成分,二没收缩力或影响邻近结构,怎么病理就20%是高危亚型呢?只有10%贴壁,另有70%是中分化成分。五年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太缓慢了,感觉与临床不相符合。
3、近膈面的病灶倒是大小、实性占比都与病理描述是符合的。但一是离支气管断端不可能只有2厘米,二是五年几乎没变也难以用低分化的微乳头型占20%的类型来解释。如果不是指此灶,那么病理上为何没有报告这个病灶的情况?
感悟:
这是个非常奇怪的病例,复盘以后我仍觉得难以解释临床与病理以及影像上的相互关系,没法互相印证。但有病理为证,不管是主病灶还是次病灶,肯定有一处是浸润性腺癌,且是低分化,腺管型70%,微乳头20%,好在有10%贴壁。从影像上来看,主病灶更符合这样的病理结果,当然仅从影像上看,倒是更像慢性炎;但从病理描述上来看,似乎又是指的是次病灶,也就是靠肺门比较近的,随访有所进展的磨玻璃病灶,可此灶显然有20%微乳头和70%腺泡型是较为难理解的。当然不管到底是如何,这个病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随访持续存在,没有纤维化钙化挛缩的病灶,就得担心是恶性。随访时间再久,也不能由于进展甚微而排除恶性,而且还仍可能会是低分化类型。太难了!医生太难了!到底要怎样总结才能做到更准确的诊断?
来源:中管院智慧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