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1年9月18日晚,一阵炮声打破了初秋的宁静,日军突袭东北军,炮轰沈阳城,开启了侵华战争。
1931年9月18日晚,一阵炮声打破了初秋的宁静,日军突袭东北军,炮轰沈阳城,开启了侵华战争。
日本的侵华阴谋,其实蓄谋已久,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人在东北已经渗透经营了五十多年了,搜集各种情报,做着准备。
此刻,他们脱下伪装的马甲,撕掉伪善的面具,彻底不装了,昭然若揭的野心终于明晃晃的亮了出来。
带着工业国对农业国碾压式的优越感,日本人信心爆棚,野心勃勃,他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并妄想以此为基础,吞并亚洲,称霸世界。
那时候,日本人肯定没有想到,这场仗会打14年,而且是以他们的失败,无条件投降而告终。
这就是抗日战争。
抗战十四年 编年大事记
谨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制造“柳条湖事件”,嫁祸中国军队,随即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进攻沈阳城,拉开侵华战争序幕。由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迅速沦陷,日本开始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9.20 中共中央发表抗日宣言
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是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的政党。
11月 东北抗日联军前身组建
东北各地抗日武装(如马占山的“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军”、杨靖宇领导的农民武装等)陆续成立,揭开东北抗战序幕,后逐步整合,1936年正式编组为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抗战期间一直是东北抗战的核心力量。
1.28-3.3 一·二八淞沪抗战
日军进攻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激战月余,粉碎日军 “48小时占领上海”的狂妄计划。期间日军多次增兵,经多国“调停”,双方停战,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3.1 伪“满洲国”成立
日本在东北扶持溥仪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定都长春(改称“新京”),实行殖民统治,东北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
4.15 《对日战争宣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
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9年,奠定了中共在抗战中的政治引领地位。
为1935年《八一宣言》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
直接促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等武装力量的组建,成为局部抗战的重要支柱。
1932年-1945年 日军731部队犯下严重罪行
日军驻哈尔滨的731部队(对外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在石井四郎指挥下,以“研究防疫”为幌子,以活人(主要是中国人、朝鲜人、苏联人)进行活体解剖、细菌武器实验、冻伤实验等,进行包括鼠疫、霍乱等病原体研究。仅1938年至1945年,就有至少3000人死于实验。同时,在华北、华东等地实施细菌战,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是日本侵华期间犯下的最严重、最惨无人道的罪行之一。
除了731部队,日军类似的细菌战部队还有驻长春的100部队、北京的1855部队、南京的1644部队、广州的8604部队、新加坡的9420部队,他们以防疫给水为名,实则秘密从事人体实验和细菌战活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细菌战网络。
1月-5月 长城抗战
日军突破山海关,向长城沿线进攻,中国军队在喜峰口、古北口、冷口等地顽强抵抗,其中二十九军 “大刀队” 夜袭日军,威震敌胆。最终因实力悬殊,中方被迫签订《塘沽协定》,默认日军对东北、热河的占领,整个华北门户洞开。
5.26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
冯玉祥、吉鸿昌(共产党员)在张家口组建同盟军,收复多伦等4座县城。后来,在日军和国民党军的联合进攻下遭到失败,被迫解散。吉鸿昌于1934年11月24日英勇就义。
7月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成立,北上抗日。
10月 红军开始长征,途中多次发表抗日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扩大了抗日主张的影响力。
1935年 华北事变
日本制造察东事件、河北事件、张北事件等,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地区面临“名存实亡”的危机,史称“华北事变”。
8.1 中共《八一宣言》
中共中央在莫斯科草拟《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
《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基本形成。
12.9 一二·九运动
北平学生发起抗日救国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2.17-12.25 瓦窑堡会议召开
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为后续国共合作奠定理论基础。
2月 东北抗日联军正式成立
东北各抗日武装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赵尚志等为主要领导人,下辖 11 个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是东北抗战的核心力量。
12.12 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发动“兵谏”,在西安将其扣押,史称“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前往调解,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确立。
日军在北平卢沟桥附近蓄意制造军事冲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7.8 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7.29-7.30 北平、天津沦陷
日军增兵进攻北平、天津,平津相继失守。
8.13-11.12 八·一三淞沪会战
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调集70余万兵力抵抗,激战三个月,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也伤亡25万余人,是全面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11月12 日上海沦陷。
8.22-8.25 洛川会议召开
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确立“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方针,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成立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8.25 八路军成立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115师(林彪)、120师(贺龙)、129师(刘伯承),随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9.23 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9月-11月 太原会战
中国军队抗击日军进攻太原地区的大规模战役,由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防御战、太原保卫战等组成,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称抗战第一期四大会战。
其中,平型关大捷,会战整体失败,太原沦陷,但迟滞了日军南下。
太原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在战役层面唯一一次直接配合的作战行动,是双方协同作战的典范。
9.25 平型关大捷
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不少武器及大批军用物资,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全国抗战信心。
10月 雁门关伏击战
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两次伏击日军运输队,歼灭日军约500人,击毁汽车、卡车数十辆,切断了日军由大同至忻口的补给线,有力支援了忻口会战。
是典型的敌后游击战,以小股部队机动打击敌人交通线,属于战术胜利。
10月 夜袭阳明堡机场
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突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击毁敌机24架,歼灭日军守备队100余人,削弱了日军对忻口战场的空中支援,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忻口战役。
是八路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体现了游击战的灵活性。创造了“步兵打飞机”的经典战例。
12.25 新四军成立
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12月25日,新四军正式成立,开赴华中敌后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
12月 南京保卫战
日军逼近南京,国民政府调集15万兵力保卫首都,激战至12月12日,南京城防崩溃,守军奉命撤退。
12.13 南京大屠杀
日军攻陷南京后,对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杀害中国平民和战俘达30万人以上,烧毁房屋无数,犯下抢劫、强奸等反人类罪行,是二战期间最严重的战争暴行之一,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八路军 新四军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开辟敌后战场
1月-5月 徐州会战
抗战时期一次大规模的防御战役。日军进攻徐州,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其中台儿庄战役(3.16-4.15)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士气。
5月19日,徐州沦陷。会战整体失败,但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
5月 毛泽东写下著名的《论持久战》
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并从全国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地论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深刻地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提出了实行持久战的具体战略方针,提出抗战在全体上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和其他一系列作战原则,指出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最后坚定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抗战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的预见完全正确,符合实际情况。
6月-10月 武汉会战
日军调集35万兵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投入100万兵力,在长江两岸展开激战。
10月25日国军弃守武汉,日军26日占领武昌、汉口,27日,占领汉阳,武汉保卫战至此结束。
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参加了这次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战场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日军占领武汉后,因战线加长,国力所限,对华战略攻势已达极限,“速战速决”占领全中国的美梦彻底破灭。此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9.29-11.6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
中共中央为了总结抗战以来的斗争经验,纠正王明在抗战前期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明确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在延安召开的会议。
全会批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基本上克服了抗战初期王明右倾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推动了党的各项工作迅速发展。强调正确的统战方针应该是既统一又独立。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月 广州沦陷
日军进攻广州,中国守军抵抗薄弱,10月21日广州沦陷,华南地区门户洞开。
1938年2月-1944年12月 重庆大轰炸
日军对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及其周边城市商业区、平民聚居区实施了6年10个月的长期战略轰炸,累计轰炸超过2000次,造成3万多人直接伤亡、6600多人间接伤亡,财务损失约100亿元法币(当时中国的法定货币)。
平民居住区、学校、医院、外国使领馆等均遭到轰炸,大量建筑被毁,意图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的首次大战。
日军进攻南昌,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最终南昌沦陷,会战失败,但迟滞了日军对华南的进攻。也使全世界,特别是日本认识到虽然占领了武汉三镇,但既未能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也未能歼击中国军队主力,更没有摧毁中国广大军民的抗战意志。中国军队不仅继续进行抗战,还开始实施战役范围的反攻。
5月 随枣会战
中国军队击退日军进攻,收复随县、枣阳等地,属于战术胜利,粉碎了日军围歼第五战区主力的企图。
9月-10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
日军进攻长沙,薛岳指挥中国军队采用“诱敌深入”战术,日军伤亡3万余人,成功保卫长沙,是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重要胜利。
1939.11-1940.02 桂南会战
日军登陆广西,占领南宁,威胁西南国际交通线。
中国军队在广西南宁取得昆仑关大捷(1939年12月-1940年2月),第五军(杜聿明部)攻坚,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4000余人,收复昆仑关,是正面战场少见的攻坚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会战结果双方对峙,以战略相持告终。
昆仑关大捷也是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对日攻坚作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
3月 汪伪政权成立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开投靠日本,成为日本“以华制华”的傀儡工具,遭到全国人民唾弃。
5月-6月 枣宜会战
抗战相持阶段,日军驻武汉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
日军占领宜昌,宜昌失守使重庆面临日军空袭威胁。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1940.8.20-1941.1.24 百团大战
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以105个团的兵力,在华北地区发动大规模破袭战,破坏日军交通线、摧毁据点,歼敌5万余人,是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提振了全国抗战信心。
1.6 皖南事变
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反共摩擦,在安徽皖南地区以8万多人围攻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致使新四军损失7000余人,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牺牲,是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重大裂痕。中共中央坚决反击,后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军长,刘少奇任政委),继续坚持华中抗战。
6月 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南进”战略确立
德国进攻苏联,日本放弃“北进”(进攻苏联)计划,转向“南进”(进攻东南亚),但仍加强对中国战场的“扫荡”和“清乡”。
9月-10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
日军再次进攻长沙,中国军队阻击抵抗,但因指挥失误,长沙一度失守,后日军在南北夹击下被迫撤退。中方伤亡较大。
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对日正式宣战
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此前虽全面抗战,但未正式宣战),对德、意宣战,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连为一体。
1941.12-1942.01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薛岳指挥中国军队采用“天炉战法”,毙伤日军5万余人,彻底击退日军,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得到国际社会赞誉。
1月 《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1941年8月14日发表,1942年1月1日签字于华盛顿)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并为之后联合国的创建奠定了初步基础。
1月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中国组建远征军(约10万人)入缅,与盟军协同作战,打击日军,保卫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的重要补给线)。先后取得东瓜保卫战、仁安羌大捷等胜利,但因指挥协调问题,远征军后期被迫撤退,损失惨重(仅4万人生还)。
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
1942年第一次入缅:因指挥问题失利,远征军被迫撤退,滇缅公路被切断;
1943年-1945年反攻:收复缅北、滇西失地,打通滇缅公路,取得最终胜利,是中国军队在境外作战的重大成果。
5月-6月 日军对华北敌后根据地展开“五一大扫荡”
日军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日军调集5万兵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八路军冀中军区部队(吕正操指挥)以地道战、麻雀战等灵活战术周旋,虽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但最终粉碎了日军“彻底摧毁冀中根据地”的企图,保存了有生力量。
1941年-1942年 据统计,仅这两年间,华北日军组织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扫荡”132次,1万人至7万人的大“扫荡”就达27次之多,有时在同一地区反复“扫荡”3至4个月。
“三光政策”给华北抗日根据地带来惨重损失,最困难时根据地面积缩小1/3,冀中、冀南、冀鲁豫、鲁中、冀鲁边等抗日根据地变成了游击区,有的还变成了敌占区,人口也由5000万锐减至2500万,八路军由40万减至34万,敌后抗战进入到极端困难时期,但根据地军民仍坚持游击战,粉碎日军“肃清敌后”的企图。
5月 鄂西会战
日军进攻湖北西部,中国军队在石牌要塞顽强抵抗,歼敌2万余人,成功保卫重庆门户,日军沿长江向上游进攻的计划失败。
10月 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逐步收复缅北、滇西失地。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打通滇缅公路。
11月 《开罗宣言》
中美英召开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会议结束后,经斯大林同意于1943年12月1日公布于世。
《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为战后中国收回失地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1943年 敌后抗日根据地恢复发展
八路军、新四军粉碎日军“扫荡”“清乡”后,逐步恢复并扩大根据地。1943年春夏开始,把斗争焦点逐渐引向敌占区,主动进攻的作战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从1943年秋开始,日军在敌后战场特别是华北敌后战场,逐渐失去了战场主动权。1943年日军在华北进行的秋季“扫荡”,成为强弩之末,以失败告终,华北除局部地区外,日军已无力再进行大规模“扫荡”。
1939年-1943年 反“扫荡”、反“清乡”等敌后战场抗日斗争,贯穿相持阶段
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敌后与日军展开坚决的斗争。通过游击战消耗日军,成为相持阶段的主战场,支撑了全国抗战。
典型战例:
黄土岭战斗(1939年):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胜利);
冀中反“五一扫荡”(1942年):根据地受损但保存有生力量(战略相持);
华中新四军反“清乡”:粉碎日军封锁,巩固根据地(胜利)。
4月-12月 豫湘桂战役
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连接中国东北与东南亚)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分三路进攻河南、湖南、广西。整个豫湘桂战役由豫中、长衡、桂柳三次会战组成。
国民党军队投入130万,但损失惨重,伤亡50多万,丢失146座城市、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是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败。
敌后战场同时发起局部反攻,牵制了日军兵力。
日军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始终也没能加以利用,更未能挽救日本军国主义败亡的命运。
1944.05-1945.01 滇西反攻战
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作战,取得一系列胜利,收复腾冲、松山、龙陵等滇西重镇,歼灭日军约2.1万人,打通了滇缅公路,是中国军队从防御转向反攻的重要标志。
1944年-1945年夏敌后战场局部反攻
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展开局部反攻,收复县城160余座,歼灭日伪军约30万人,形成对日军的战略包围。敌后根据地进一步扩大,逐步掌握战场主动权。
(中共中央确定“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为基本战略任务。进入1945年后,随着形势发展,将“扩大解放区”确定为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
1945年4.23-6.11 中共七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为抗战胜利和战后建国指明方向。
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
4月-6月 湘西会战
正面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会战。中国军队围歼日军约2.8万人,彻底击退日军进攻,收复失地,取得胜利,日军彻底溃败。是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之战、转折之战,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最后的疯狂,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战役,拉开了中国军队战略总反攻的序幕,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
5.8 德国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中国抗战进入最后反攻阶段。
7.26 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敦促日本“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若不投降,将“迅速完全毁灭”。
8.6、8.9 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8.8 苏联对日宣战
随即根据《雅尔塔协定》出兵中国东北,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约76万人),加速了日本投降。
8.9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中共中央号召全国抗日武装“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全面反攻,收复大量失地。
8月-9月 敌后战场全面反攻
敌后抗日武装全线出击,收复大量中小城市和乡村,配合盟军迫使日军投降。
8.15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
9.2 日本签署投降书
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9.9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政府代表何应钦递交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正式结束,中国收回台湾、澎湖列岛及东北等地,彻底结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0.25 台湾光复
中国战区台湾省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抗战胜利!
这是近代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斗争史上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伟大的胜利!
回望这14年,在这场苦难深重,差点亡国灭种的民族浩劫中,也有深刻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广泛的民族凝聚力。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国难当头,无数普通人变成战士,拿起武器,奋起反击,浴血疆场,守护家国。还有更多的人都在以各种方式抗日救国,民族图存。
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众志成城。[奋斗][加油]
浴血奋战14年,伤亡3500万人,终于赢得了胜利,
可以说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寸山河一寸血。
铭记历史,回望来路,面向未来,记住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今天,新中国已巍然屹立,复兴路已大步向前。
滚滚洪流,王师执重器,
烈烈长风,万众祭忠魂,
巍巍山河,盛世慰英灵,
泱泱华夏,五星耀东方!
来源:思又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