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美国疾病管制暨预防中心(CDC)发布警告,由 “接吻虫” 传播的 “查加斯病”(俗称 “接吻虫病”)正在美国部分州悄然蔓延。目前,科学家已在全美 32 个州发现这种昆虫的踪迹,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近期,美国疾病管制暨预防中心(CDC)发布警告,由 “接吻虫” 传播的 “查加斯病”(俗称 “接吻虫病”)正在美国部分州悄然蔓延。目前,科学家已在全美 32 个州发现这种昆虫的踪迹,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早将其列为 “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在美洲 21 个国家中,该病属于地方性流行病。此前美国未被纳入流行地区范畴,但如今专家认为,美国需提高警惕,该病或已在本土形成传播基础。
锥蝽也被称为“接吻虫”
那么,“接吻虫病” 究竟是什么?
从医学角度而言,它是由克氏锥虫寄生引发的疾病,而传播这一寄生虫的主要媒介是 “接吻虫”,学名锥蝽。这类昆虫具有夜间活动的习性,常在人类睡眠时叮咬人体,且叮咬后会排泄粪便。若人体不慎将含有寄生虫的粪便接触到眼睛、鼻腔、口腔等黏膜部位,便可能引发感染。除虫媒传播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输入受感染的血液、器官移植,以及母婴传播等途径,也可能导致 “接吻虫病” 扩散。
感染初期(急性期)的症状较为隐匿,与普通感冒相似,常表现为发烧、全身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周到数月。需特别注意的是,约 20% 至 30% 的感染者病情会逐步进展,最终引发心脏衰竭、中风等严重健康问题,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死亡,危害不容小觑。
若能在感染早期确诊,使用苯乙咪唑或硝呋莫司等药物,有望杀灭寄生虫并实现治愈。但现实中,多数患者感染后并无明显感知,且部分医生在诊断时也难以第一时间考虑到该疾病,导致诊断延误。据美国 CDC 估算,美国约有 28 万人感染 “接吻虫病”,但目前尚无确切数据统计重症病例数量及死亡人数。
从生存环境来看,“接吻虫” 多栖息于美国南部气候温暖的州。不过,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温持续升高,这类昆虫的活动范围可能向北方扩展,对更多地区的公共健康构成威胁。
中国目前并非 “接吻虫病” 的流行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 “完全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已发现多种锥蝽种类,其中红带锥蝽在南方地区分布较广,主要见于海南、广西南宁、广东顺德及福建沿海地区。尽管目前尚无本土感染病例报告,但锥蝽的存在意味着,一旦出现输入性病例,寄生虫可能借助本地昆虫形成传播链,存在潜在风险。疾控中心也提醒,要注意从国外带回来的宠物、植物,避免把虫子 “偷渡” 进来。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哪种传染病是 “与我无关” 的。
红带锥蝽在我国主要见于海南、广西南宁、广东顺德及福建沿海地区
针对 “接吻虫病”,我们的日常预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尽量避免前往该病流行地区;若因特殊需求前往,应选择建筑结构完整、门窗密封良好的住宿场所。睡眠时建议使用蚊帐,降低昆虫叮咬风险。居家环境中,需保持卫生清洁,定期清理房屋周边的杂草与垃圾,减少昆虫栖息空间;若发现室内有锥蝽活动,可使用杀虫剂进行消杀。外出时,尤其前往野外环境,应穿着长袖衣物与长裤,并涂抹驱虫剂,减少皮肤暴露。若不慎被类似昆虫叮咬,需避免用手揉搓叮咬部位,及时用清水冲洗;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检查。
总体而言,“接吻虫病” 虽具有一定危害性,但只要公众提高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保障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安全。
来源:学术星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