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9月18日,当防空警报划破天际,无论身处何地,总会有人停下脚步——这3分钟的鸣响,是对89年前那段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叩问。“九一八”从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警示,藏着我们必须铭记的3个核心:苦难不能忘
每年9月18日,当防空警报划破天际,无论身处何地,总会有人停下脚步——这3分钟的鸣响,是对89年前那段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叩问。“九一八”从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警示,藏着我们必须铭记的3个核心:苦难不能忘,抗争不能忘,自强不能忘。
回溯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声爆炸,成为中华民族苦难的开端。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随即炮轰北大营。彼时东北军兵力达16万,远超日军的2万余人,却因“不抵抗政策”被迫撤离。短短4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3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这段历史里,“落后就要挨打”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用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写就的惨痛教训。
但中国人从不会向侵略者低头。在零下40度的东北雪原,杨靖宇率领抗联将士与日军周旋,最后牺牲时,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赵尚志带着队伍在林海中打游击,哪怕被叛徒出卖被捕,也始终未吐露一句情报;还有无数普通百姓,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组成抗日义勇军,用最原始的武器对抗敌人的枪炮。据史料记载,东北抗联在14年抗战中,进行了10余万次战斗,4万多将士长眠在黑土地上。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生命诠释了“民族脊梁”的重量。
如今我们纪念“九一八”,早已不是单纯的“勿忘国耻”,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藏在国家对历史真相的坚守里。近年来,我国通过立法筑牢历史防线:《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规定,歪曲、诋毁英雄烈士将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2024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全国抗战类不可移动文物达3000余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哈尔滨东北抗联博物馆等场馆,每年接待数千万参观者,用实物、影像让历史“可触可感”。这些举措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后人明白:和平是用牺牲换来的,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守住安宁。如今的中国,GDP突破126万亿元,国防实力稳步提升,辽宁舰、山东舰驰骋大洋,歼-20、运-20列装部队,这些成就的背后,正是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警醒。
对每个普通人而言,纪念“九一八”是融入日常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必惊天动地,却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行动中: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攻克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技术,为国家科技自强添砖加瓦;是年轻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奋斗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是面对网络上“美化侵略”“否认抗战牺牲”等错误言论时,敢于站出来澄清事实,拒绝历史虚无主义。就像2024年,有网友发现某短视频平台上有人篡改“九一八”历史,立即举报并发布澄清视频,最终相关账号被封禁——这种对历史的坚守,就是最朴素也最有力的纪念。
更让人欣慰的是,年轻一代正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份铭记。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历史教育,而是主动探寻真相:在B站,历史UP主用动画还原北大营战役细节,单条视频播放量超500万;在小红书,年轻人分享走访抗战遗址的Vlog,带网友“云参观”抗联密营;微博上,#九一八勿忘国耻#话题每年都能引发数十亿次讨论,越来越多的00后、10后留言“吾辈当自强”。这种自发的铭记,让历史真正“活”在了年轻一代的心里。
防空警报总会停止,但“九一八”的警钟应该永远长鸣在我们心中。它提醒我们:民族的苦难不能忘,英雄的牺牲不能忘,奋斗的初心不能忘。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89年前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但和平需要守护,复兴需要接力。
来源:柒乐多养生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