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车站附近的车站路,一辆广播宣传车缓慢前行,车上架着两个高音喇叭,女播音员字正腔圆地诵读最高指示:
(接上文)
苗晓平坐上卡车,他的目标是唐山机场。
火车站附近的车站路,一辆广播宣传车缓慢前行,车上架着两个高音喇叭,女播音员字正腔圆地诵读最高指示: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要斗私批修,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接着,是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个通告:
“全体市民要保持镇静,提高警惕,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得擅自进入工厂、矿山、银行、粮店、仓库、商店要地,严禁抢劫,违者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广播车在前面挡道,卡车开得很慢。
附近一片倒塌的平房废墟上,搭起一溜防震棚,其中有三个防震棚,塑料布底下竟围了一圈黑布料。
那是一整匹布,剩下的半卷没剪,就在了防震棚外面……
卡车又停了下来。
路边一家倒塌的商店,门窗歪斜着。
一个小男孩走过去。
孩子只穿一条小裤衩,左脚穿一只拖鞋,右脚上趿拉着一只大人穿的布鞋。
男孩伸脑袋朝门里瞅了瞅,像是看见了什么,飞快地钻了进去。
几分钟后,男孩走出来,手里拎着一袋东西,是透明塑料袋包装,像是炒面。
小家伙出门就跑,却被一个迎面走来的老者发现。
老者压低嗓音喊道:“拿的啥,放下!”
男孩胆怯地看着老头,猫腰慢慢放下手里东西,转身就跑。
老头见孩子跑远,拎起那袋东西,若无其事地走了。
再往前走几百米,马路旁立着根水泥杆,用绳子绑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
小伙子嘴上勒着两根八号铁丝,可能是为防止他喊叫、说话。
烈日下,小伙子两眼微闭,嘴角、脖子淌满口水,胸脯微微起伏着。
一位知情的过路人说:“这小子从死人胳膊上撸手表,撸了十几块,被民兵发现,狠狠揍了顿,绑在这里。”
再往北走,是机场附近的一个果园,种的全是苹果树。
七月底的青苹果应该有核桃那么大了,无比酸涩,却早被洗劫一空。
几辆满载着救灾物资的军卡从机场驶出,准备开往市区。
刚走出没几百米,就被饥饿的人群拦住。很多人强行爬上车厢,往下搬东西。
押车的战士大声呵斥,没人听,又上前拉扯。
人太多,根本管不过来,战士一脸无奈。
卡车终于进了机场,苗晓平他们的任务是从飞机上卸救灾物资。
第一架飞机是军用运输机,装的是军用压缩饼干和医疗用品。
没有叉车,没有其他任何设备,全靠肩扛。
十几人喊着号子,把几吨重的物资一点点卸下来再码放整齐,刚想喘口气,又一架飞机缓缓降落。
第二天,苗晓平找到连长:“天儿太热,战士们光膀子干吧!”
连长不敢擅自作主,请示到团里,团长一锤定音:同意。
于是,十几名战士周身上下只穿一个大裤衩,肩扛大大小小的箱包,不停穿梭。
最忙的一天,356架次飞机在机场起降。
战士们实行了“三班倒”,有时连做梦都是满脑子的飞机轰鸣声。
五天后,苗晓平又坐上直升机,到远郊农村和受灾最严重的丰南县投放救灾物资。
直升机轰鸣着很快来到目标村落,向下望去,倒塌的农房像一座座坟头。
飞行员选择村边宽敞的地方,降低飞行高度,盘旋着准备空投。
社员们早就听到了直升机的响声,疯狂奔跑着,用力挥舞着双手,还有人用竹竿挑着的红衣服晃来晃去。
没有降落伞,为避免砸伤村民,每一件物资都要仔细观察,选好空投时机。
整整三天,战士们和机组人员密切配合,没出现任何意外。
1996年,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时,苗晓平从一本公开出版的资料里了解到,空投时真的出现过意外。
一位家住开滦工房的小学教师,全家幸免于难。一次空投时,很多人追着直升机跑,大家都想得到救灾物资。
这位老师跑到了所有人前面。就在追逐一个落下的铁筒时,不慎被脚下的石块绊倒。
此时,空投的铁盒落下,刚好砸在她的腰间。
直到人们争抢完压缩饼干,才发现她受伤了。
这位老师被抬到附近医疗点,后来又转到外地。虽经多方努力,终因腰椎严重受损,造成下肢截瘫。
1976年8月下旬,连队奉命转战丰南县稻地公社,帮受灾的社员们盖简易房。
一天晚上,苗晓平刚刚躺下,就听到帐篷外有哭声,仔细听时,竟是婴儿的啼哭,一阵比一阵急促。
苗晓平打着手电跑出帐篷。
离帐篷两米远的地方,是一个塑料包,包里竟裹着一个女婴。
孩子发着高烧,身上还有一层被蚊子叮咬过的血包。
苗晓平把孩子抱进帐篷,吩咐小四川去连里报告。
很快,连队来了卫生员。天亮时,孩子烧退了,却还是哭闹个不停。
有人说,孩子应该是饿了,但吃什么呢?
正急得团团转时,340团贾副政委前来指导工作,副政委让司机开车到团部取回几袋奶粉,还拿来个奶瓶。
战士们手忙脚乱地将奶粉冲好,谁知,孩子刚喝下几口就呛咳起来。
副政委拿过奶瓶看了看,对苗晓平说:“你们把奶嘴剪得太大,呛着孩子了!”
“找根针,烧一下,在奶嘴上扎几个洞。”
按副政委教的方法一试,孩子很快不哭不呛了。
经大家商议,孩子取名叫震花。
八月份的唐山,温度高,蚊子多。苗晓平从卫生员那里要来几捆纱布、绷带,让会针线活的两位战士给震花做了个小蚊帐。
几天后,终于有人透露出小震花的“秘密”:
小震花的家人在地震中丧生,被一位好心社员收养。
大家孩子都多,过得都很艰难,看到部队来了,那位社员就把孩子偷偷放在了苗晓平的帐篷外。
小震花和战士们一起生活了五天。
第六天,团里决定把她送到市福利院。
临别时,苗晓平让小四川剪了根布条,他亲手在布条上写下一句话:
小震花,我们永远是你的亲人。51040部队3营9连指战员。
据苗晓平回忆:震后十五年时,小震花专门到保定答谢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解放军战士,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后来,由于几次调动工作、搬家,把小震花的联系方式弄丢了,这,也成了苗晓平这辈子的一个遗憾……
(注:苗晓平,男,1969年3月入伍,历任原38军114师340团3营9连3排长,机枪三连副指导员,113师高炮团主任)
来源:骑驴读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