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推出首个,AI Agent——小美,让我体验了一把懒人点餐的快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8 15:57 1

摘要:一款旨在让生活变得更简单的AI产品,它的诞生,却伴随着一场极其复杂且争议满满的“入场仪式”,这出戏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产品宏大理想与用户冰冷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一款旨在让生活变得更简单的AI产品,它的诞生,却伴随着一场极其复杂且争议满满的“入场仪式”,这出戏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产品宏大理想与用户冰冷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美团悄然放出了自己的AI大招,一个名叫“小美”的独立APP,官方给它的画像光彩照人:定位是“AI生活小秘书”,要成为你“懂生活、会办事”的贴心帮手,品牌理念还带着点文艺范儿,叫“小美”,象征着简单与美好的生活。

而它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在通用对话领域与巨头们缠斗,而是选择了一条直插“本地生活”心脏的垂直赛道。这步棋下得非常精准,但也异常凶险。

一个普通的聊天机器人,说错几句话,大家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但一个要帮你完成交易的AI,可靠性就是它的生命线。当你要授权它处理支付、预定酒店、购买电影票这些涉及到真金白银的事务时,你对它的信任度要求,是指数级上升的。

这种信任,不是在你打开App后才开始建立的。它始于你第一次听说这个产品,第一次尝试接触它,第一次感受它的态度。

“小美”的技术架构设计,处处体现着对这种可靠性的追求。那个被比喻为“总调度”和多个“执行专家”的内部系统,目的就是为了精准地理解你那些高度个性化、甚至有些模糊的需求,并结合店铺库存、实时路况等动态数据,把事情给你办得妥妥帖帖。

它的目标,是在对话框里帮你搞定一切,让你彻底告别在不同App之间反复横跳的烦恼。这背后是对交易闭`环的极致追求。

而交易的本质,恰恰就是信任。一个以完成交易闭环为终极目标的AI,必须在与用户接触的所有触点上,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可靠与发自内心的尊重。可惜,这个宏伟蓝图的起点,就出现了裂痕。

“小美”的公测,选择了一条在互联网圈子里司空见惯,却也风险极高的路——邀请码制度。而且,它把这种“稀缺性”玩到了极致。

邀请码的发放渠道极其有限,主要通过一些KOL首发,以及在官方小红书等社媒账号上每日限量放出。一场声势浩大的“抢码”运动就此展开。求码、晒码,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交货币”,仿佛拿到邀请码就成了AI圈的弄潮儿。

从数据层面看,这次冷启动无疑是成功的。官方账号短期内粉丝量激增,关于“小美”的话题热度也居高不下。一场漂亮的“饥饿营销”案例,似乎就此诞生。

但流量的狂欢之下,是用户情绪的汹涌暗流。评论区很快被另一种声音占领,那是因为抢不到邀请码而积攒的怨气。大量用户抱怨这种糟糕的用户旅程,有人甚至讽刺这是“重新定义了公测”。

更致命的是,官方账号对这些排山倒海的负面反馈,几乎采取了“零互动”的策略。用户的抱怨、吐槽、愤怒,仿佛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回应和安抚。这与一些成熟品牌的危机处理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比如,蔚来CEO李斌就曾因为价格调整引发老车主不满,亲自下场开了场长时间的直播,直面用户的怒火,耐心沟通。他做的,不仅仅是解释,更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情绪出口”。这被行业视为用户体验管理的经典正面案例。

反观“小美”,一个在技术上致力于“理解用户”的产品,其运营实践却表现出对用户情绪的惊人“不理解”。这种认知与执行的严重脱节,伤害最深的,恰恰是那批最宝贵的核心潜在用户。

那些第一时间冲过来求码的,大多是产品经理、运营人员、科技爱好者,他们是对新事物最包容、最具传播价值的种子用户。然而,这场糟糕的“入场仪式”,硬生生把许多满怀期待的拥护者,变成了第一批失望的吐槽者。

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用户体验,并非从你打开App那一刻才开始,而是从你听说这个产品时,就已经启动了。

获取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产品体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的邀请码机制,恰恰在用户接触产品的第一个环节,就狠狠地制造了挫败感。这种感觉,与产品本身宣称的“简单、美好”形成了巨大的反讽。

其实,想控制公测范围,同时又能做好用户体验,并非没有更优解。想象一下,如果换一种更有人情味的裂变机制呢?比如,每一个被激活的用户,都可以生成一枚或几枚新的邀请码,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获取门槛,把求爷爷告奶奶的卑微感,变成了朋友间分享的社交乐趣。其次,通过社交关系链的传递,能更精准地触达志同道合的圈层用户。最重要的是,它能巧妙地将潜在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正向的社交互动。

这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运营技巧,它考验的,是对用户心理最基本的洞察和尊重。这让我们不得不回到“小美”产品负责人的那句话——要做“一个真正服务于‘人’的AI产品”。

这个“人”字,不仅包含了功能需求,更包含了复杂细腻的情感需求。要实现这一愿景,技术团队和运营团队必须在尊重“人”的情感上,达成高度的步调统一。

技术上的“懂你”,与运营上的“尊重你”,必须并行不悖,缺一不可。一个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理解,在运营上却表现得冷漠傲慢的产品,终究是人格分裂的。

结语

AI时代的竞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单纯的技术领先,或许能赢得短暂的喝彩,但构建起真正坚固的护城河,却需要更多技术之外的东西。

“小美”的这场发布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AI产品在野蛮生长初期普遍存在的盲区。它为所有从业者都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无论技术模型如何迭代,算法如何精妙,最终能赢得人心的,必然是那个在技术、产品、运营等所有层面上,都真正理解并尊重用户的产品。

对用户的尊重,这种看似老套的价值观,在AI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成为了超越一切技术迭代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向善,始于尊重。

来源:青梅旭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