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同步闪烁,背后藏着数学奥秘,科学家用三维重建揭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8 16:18 1

摘要:在美国东部的春夏交界时节,夜幕降临时,大雾山国家公园的林间便有成千上万只萤火虫整齐划一地闪烁。这对科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场景是一个更深远的课题:同步闪烁的规律是否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

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林间整齐划一地闪烁,真的是自然的偶然吗?还是隐藏着某种数学规律?

在美国东部的春夏交界时节,夜幕降临时,大雾山国家公园的林间便有成千上万只萤火虫整齐划一地闪烁。这对科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场景是一个更深远的课题:同步闪烁的规律是否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

上世纪初,西方科学界最初听说亚洲热带地区存在“成群萤火虫同步发光”时,将其视作错觉。他们不相信数百个个体可以毫无组织地一起闪烁。美国生物学家约翰·巴克(John Buck)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Elisabeth Buck)在泰国进行实地观察,带回了萤火虫放入室内进行实验。他们记录到一个清晰过程:各自为营的个体,最终会变为一致节奏。这为后来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打下了基础。

日本京都大学的物理学家藏本由纪提出了一个名为“"藏本模型”的数学理论。这个模型用于解释为什么一群拥有不同频率的个体,能够在不被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自发走向同步状态。模型本身当时只是纯数学推导。藏本本人也承认,他从未想过这个模型会真正反映自然界现象。几十年后,观测技术不断进步,这一模型也在被不断验证,扩展到了心脏细胞、神经元、超导体电子等系统中。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奥里特·佩莱格(Orit Peleg)开启了一个多学科研究项目。她的团队携带帐篷、捕网、专业摄像设备,深入美国南部的国家森林,尝试将三维重建技术引入到萤火虫行为的研究中。以往的研究多依赖二维录像,难以判断个体间的真实距离,无法描述同步行为的传播途径。佩莱格选择研究的物种是卡罗莱纳萤火虫(Photinus carolinus),这是一种雄性会在空中同步发光、雌性在植被间做出回应的萤火虫。

团队通过多台摄像机记录和建模后发现,萤火虫的同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时发生,它们如同体育场中“人浪”一样沿着空间缓慢传播。传播途径会受到树木、地形等障碍影响被中断。这一观察结果很重要,因为它直接支持了一种理论:个体通过感知视觉信号来实现局部同步,逐步带动整体节奏趋同

佩莱格与合作者拉斐尔·萨尔法蒂(Raphaël Sarfati)与朱莉·海耶斯(Julie C. Hayes)共同发表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当萤火虫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才会出现大规模同步现象。个体稀疏分布,尽管它们具备同步能力,因为感知半径内“没有伙伴”,同步也无从谈起。这个结果首次将“同步”现象与“密度-反馈机制”建立了明确联系。

后来佩莱格和萨尔法蒂又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康加里国家公园,观察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同一片区域中,有一部分萤火虫群体保持同步,另一部分则始终未被“带动”起来。这个现象被称作“奇异态”(chimera state),最初由藏本模型在理论上预测,指的是同一系统中同步与非同步状态并存。佩莱格指出,这种共存状态持续了近半小时,远超个体发光的节奏间隔,说明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分化。

一些研究者对奇异态是否真的存在表示保留态度,佩莱格正在尝试用更多实验加以验证,使用LED光源有意干预节奏,观测是否能够稳定诱发或瓦解这种状态。这些实验一旦成功,将扩展数学模型的适用性,为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思路

这种微光之间的协作不只是自然界的偶然。心脏的跳动、肠道的蠕动,神经网络的同步放电,都与萤火虫的闪烁节奏有相似的动力学机制。同步,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生理与技术系统之间的桥梁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