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短几天里,从万米高空的航空公司职员到华尔街的精英律师,从 NFL 球队的工作人员到街角餐馆的服务生,数十人因为在网上发布了与柯克之死相关的争议言论丢掉工作,一场关于言论边界与企业权力的激烈讨论,正随着事件发酵不断升温。
“查理・柯克遇害了”—— 当这条消息传遍美国社交网络,没人料到随之而来的不是单纯的哀悼与追思,而是一场席卷各行各业的 “网络清算” 风暴。
短短几天里,从万米高空的航空公司职员到华尔街的精英律师,从 NFL 球队的工作人员到街角餐馆的服务生,数十人因为在网上发布了与柯克之死相关的争议言论丢掉工作,一场关于言论边界与企业权力的激烈讨论,正随着事件发酵不断升温。
一切的导火索始于当地时间 9 月 16 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这份报道揭开了这场风暴的冰山一角:美国航空、美联航、纳斯达克等巨头企业,连同不知名的小餐馆、公立学校和零售店铺,都在近期对员工采取了解雇或停职措施。
这些企业给出的理由高度相似 —— 接到大量举报后,发现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嘲讽柯克之死或相关争议言论,而这些言论 “与公司价值观不符”。
顺着线索追溯,这场规模浩大的举报行动背后,是一场迅速扩散的网络运动。一群活跃的活动人士专门搜集发帖者的个人信息,从真实姓名、社交账号到所属雇主,全部整理成详细清单公之于众,再号召网友一起向涉事员工的公司施压。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 15 日客串柯克遗留的播客节目时,更是直接为这场行动 “站台”,他明确表示:“当你看到有人在庆祝查理被谋杀的事,就要揭穿他们,甚至去打电话给他们的雇主。” 这番话被视作对 “网络清算” 的公开鼓励,让原本零散的举报行为瞬间变得有组织、有方向。
匿名网站上的众包数据成了这场运动的 “加速器”。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数万人被列入这份特殊的 “名单”,哪怕只是发帖讥讽过柯克的政治观点,而非直接为他的死亡叫好,也可能被记录在案。
保守派活动人士奥利维亚・克罗尔奇克在社交平台 X 上的发帖颇具代表性,她直言自己已经亲自联系了 471 家雇主,即便 “手指很痛,眼睛也痛”,却坚信 “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场风暴的冲击力远超想象,几乎没有行业能置身事外。华盛顿知名的 Perkins Coie 律师事务所、NFL 卡罗莱纳黑豹队都公开确认,解雇了发表争议评论的员工。
美国特勤局一名特工因在 Facebook 上暗示柯克之死是 “因果报应”,被当即停职;办公用品零售商 Office Depot 的母公司 ODP 公司更决绝,一名员工只因拒绝打印柯克守夜活动的海报,就被直接解雇。
航空业成了重灾区之一。美国航空、美联航、达美航空在短短几天内先后宣布处理结果。美联航在声明中强调,对 “政治动机的暴力或任何试图为其辩解的行为零容忍”;达美航空首席执行官埃德・巴斯蒂安甚至专门发了内部备忘录,称员工的相关帖子 “远远超出了健康、尊重的辩论范围”。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交通部长肖恩・达菲还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支持美国航空的停职决定,宣称 “任何负责公众旅行安全的公司都不能容忍这种行为”。
科技圈的反应同样迅速。埃隆・马斯克在 X 平台上直接 @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转发了一份据称来自微软暴雪工作室员工的 “涉事名单”,并尖锐质问 “这里发生了什么?”。面对舆论压力,微软很快发布声明,称正在 “逐一审查相关情况”。
而美国司法部长帕姆・邦迪在福克斯新闻的节目中态度更为强硬,她明确表示雇主有义务清除 “发表可怕言论” 的员工,还威胁称司法部将调查 Office Depot 解雇员工事件,不排除采取法律行动。
就在这场 “清算” 行动愈演愈烈时,意外的插曲暴露了其中的巨大风险。威斯康星州一所小学的副校长辛西娅・雷赫伯格,成了这场风暴中最无辜的受害者。有人恶意将她的照片拼接到一条 “庆祝柯克之死” 的帖子里,短短几小时内,学区就收到了成千上万条愤怒的评论和威胁电话。
保守派活动家瑞安・富尼耶起初也转发了这条错误信息,直到几天后才删除并澄清雷赫伯格并未发表相关言论,还在 X 上补充说明 “未来要求所有线索包含更多细节和证据,准确性至关重要”。
即便真相已经澄清,伤害却已造成。雷赫伯格反复表示自己对柯克一家只有同情,但仍有大约 100 名学生因担心安全问题请假缺课。
这位副校长无奈地表示,希望自己的遭遇能给所有人提个醒:“这对学生、成年人、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我们要学会批判性地看待一个帖子。”
法律专家很快指出,从法律层面看,这些企业的做法并非没有依据,即便员工的言论发生在工作场所以外,私营部门的雇佣关系仍允许企业以 “契合公司价值观” 为由采取解雇或停职措施。但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界定哪些言论属于 “越界” 范畴。
人力资源专家也发出警告,若企业过度依赖网络举报做出决策,很容易陷入 “舆论绑架” 的陷阱,不仅可能误伤无辜,更会模糊言论自由与职业规范的边界。
熟悉美国社会动态的人不难发现,这并非企业首次因员工言论采取行动。过去几年,从加沙冲突的立场表达,到移民政策的激烈争论,再到跨性别权利的观点分歧,美国企业对员工公开发声的容忍度一直在收紧。
但与以往分散的个案不同,柯克事件引发的 “网络清算” 显得更为直接、集中且规模化 —— 有明确的行动号召者,有系统化的信息搜集机制,还有来自政府高层的间接支持。
如今,这场风暴仍在持续发酵。被解雇的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诉说委屈,企业在舆论压力与价值观坚守间艰难平衡,法律界在讨论言论自由的边界,普通民众则在担心自己是否会因一句无心之言陷入麻烦。
在这个政治极化日益严重的社会里,柯克之死引发的连锁反应,早已超出了对个体的哀悼,变成了一面照见美国言论自由困境与社会分裂现状的镜子,而这面镜子折射出的问题,恐怕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找到答案。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