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丨这5类传染病校园易高发,家长必看!(359)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8 19:01 1

摘要:开学后,学生们集中于教室、食堂、宿舍,人员密集且接触频繁,秋季气温又忽高忽低,传染病容易在校园流行。长春市第四医院(长春市胸科医院、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十疗区)副主任姜楠表示,了解常见传染病类型以及预防方法,是助力孩子安心度过校园生活的关键。

开学后,学生们集中于教室、食堂、宿舍,人员密集且接触频繁,秋季气温又忽高忽低,传染病容易在校园流行。长春市第四医院(长春市胸科医院、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十疗区)副主任姜楠表示,了解常见传染病类型以及预防方法,是助力孩子安心度过校园生活的关键。

易高发的5类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最易在教室“扎堆”传播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症状比普通感冒更重,常出现高烧(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咳嗽、咽痛。流感传染性强,打喷嚏、说话的飞沫都可能传播,在密闭的教室中很容易扩散。

水痘:多见于低年级学生,初期会发烧、乏力,1-2天后皮肤出现红色丘疹,很快变成透明水疱,且会分批出现,瘙痒明显。水痘通过飞沫和接触水疱液传播,一旦班级里有1例,未接种疫苗的同学容易被传染。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侵犯腮腺(耳朵下方的腺体),发病后会出现腮腺肿胀、疼痛,张嘴或吃饭时疼痛加重,还可能伴有发烧、头痛。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若未及时隔离,可能引发睾丸炎、胰腺炎等并发症,需格外注意。

2.消化道传染病:“病从口入”要警惕

诺如病毒感染:堪称校园“腹泻杀手”,感染后常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部分人伴有低烧。诺如病毒生命力强,通过被污染的手、食物、餐具传播,食堂、宿舍若卫生不到位,容易引发集体感染,且恢复后仍可能短时间内携带病毒。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低龄儿童(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手心、脚心、口腔会出现红色疱疹或溃疡,可能伴有发烧、食欲不振。病毒通过接触患儿的疱疹液、唾液,或共用玩具、餐具传播,需避免孩子抓挠疱疹以防感染。

做好预防远离传染病

预防传染病的核心是“切断传播途径、增强抵抗力”,学生和家长可以从日常小事入手,形成“防护合力”。

1.学生:做好个人防护,养成3个好习惯

勤洗手,用对方法: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如门把手、楼梯扶手)后,一定要用“七步洗手法”洗手,避免用脏手揉眼睛、摸口鼻。没有流动水时,可随身携带含酒精(75%)的免洗洗手液,快速清洁手部。

戴口罩,选对场景:流感高发期、班级里有同学感冒时,在教室、食堂等密闭场所要戴好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即可),口罩要覆盖口鼻,贴合面部,不要随意摘下或拉到下巴处。咳嗽、打喷嚏时,用口罩或手肘内侧遮挡,避免飞沫传播。

讲卫生,避免“共享”:不与同学共用杯子、餐具、毛巾、文具等个人物品;在食堂吃饭时,尽量错峰就餐,避免拥挤,吃饭前再次洗手;课间活动时,多去操场等通风处,少在密闭走廊扎堆玩耍。

2.家长:做好家庭守护,抓好3个关键点

监测健康,及时就医: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前,观察孩子是否有发烧(体温≥37.3℃)、咳嗽、呕吐、皮疹等症状,若有异常,不要让孩子带病上学,及时去医院就诊,待完全康复后再返校(流感需退烧后48小时,水痘需水疱全部结痂)。同时,要把孩子的病情告知老师,方便学校做好班级消毒。

增强体质,补足“抵抗力”:保证孩子每天睡够充足睡眠(小学生9-10小时,初中生8-9小时);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牛奶、鸡蛋,少吃零食和含糖饮料,保证营养均衡;督促孩子每天参加校园体育活动(如跑步、跳绳),增强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机会。

配合学校,做好环境防护:定期帮孩子清洗书包、校服、运动鞋,阳光好时多晾晒,利用紫外线杀菌;如果孩子在学校住宿,每周提醒孩子更换床单、被套,保持宿舍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学校通知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腮腺炎疫苗)时,及时带孩子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家校“联动”筑牢防线

除了学生和家长的努力,学校也要做好教室消毒(如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桌面、地面)、通风管理、晨午检等工作。家长要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学校的传染病防控措施,若发现孩子班级有传染病聚集情况,及时配合学校做好居家观察,不要恐慌,科学应对即可。

开学季是孩子回归集体生活的开始,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只要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家长做好健康守护,就能有效预防传染病,让孩子在校园里安心学习、快乐成长!

供稿:长春市第四医院(长春市胸科医院、长春市传染病医院)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