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项系统性的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在重庆涪江流域地区取得显著成果,经过几个年度的连续调查,新发现遗址点50处,其中潼南区更是首次确认存在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该区域旧石器考古的空白,更将渝西北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轴线大幅向前延伸。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近日,一项系统性的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在重庆涪江流域地区取得显著成果,经过几个年度的连续调查,新发现遗址点50处,其中潼南区更是首次确认存在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该区域旧石器考古的空白,更将渝西北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轴线大幅向前延伸。
9月18日,在2025长江文明论坛期间举办的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高磊以《2025年涪江流域旧石器考古调查阶段性收获》为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合川区吴家坝遗址鸟瞰图。 受访者供图
高磊说,涪江被誉为“金河”,其下游流经潼南、铜梁、合川等地,处于四川盆地东部过渡带,地貌多样、阶地发育。
调查显示,旧石器遗址集中分布于涪江干流两岸各级阶地。在石制品技术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出一套特色鲜明的石器工业体系。
高磊说,当时人们制作石器的原料以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反映出古人类就地取材的生存策略。
虽然原材料就地取材,但制作技艺可不单一。
从出土石器来看,剥片技术复杂多样,包括锤击法、碰砧法、摔击法等多种方式,显示当时人类已掌握成熟的大石片生产技术。
同时,石器的类型也非常丰富,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手斧、手镐、薄刃斧等,表明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已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复杂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涪江下游的石器工业在技术体系和器物形态上展现出自身特征。
高磊说,与三峡地区同期遗址相比,涪江流域原料更为单一,剥片技术更加多样,石制品整体更为粗大厚重;而与晚期遗址如铜梁张二塘相比,则明显保留更多原始技术和重型工具传统。
这一切都说明,涪江流域在旧石器时代可能是一条技术传播和人群迁徙的走廊。
合川区擂鼓坪遗址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调查还指出,涪江流域的高阶地因受侵蚀严重,文化层保存较差;而低阶地沉积序列完整、遗址连续分布,部分遗址可能具备良好的考古发掘潜力。
这些新发现的遗址群,与上游桃花河遗址等形成文化呼应,共同构成川渝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一体化的重要证据链。
高磊说,这次调查不仅极大丰富了渝西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序列,也为探讨古人类在西南地区的适应策略、技术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宝贵材料。
涪江流域作为连接盆地与岭谷的关键生态廊道,与长江三峡一样在古人类迁徙与文化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为巴蜀文化共同体的深远历史根基提供了实物依据。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