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见“五月茶”,总忍不住猜想:这是专属于五月的茶汤吗?带着这份好奇探寻,才发现它与我们熟知的茶截然不同——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 (L.) Spreng)并非山茶科植物,而是大戟科五月茶属的常绿乔木。只因它总在农历五月前后绽放细碎繁花,且其根
转载自:新会发布 原稿发布时间:2025-09-04
初见“五月茶”,总忍不住猜想:这是专属于五月的茶汤吗?带着这份好奇探寻,才发现它与我们熟知的茶截然不同——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 (L.) Spreng)并非山茶科植物,而是大戟科五月茶属的常绿乔木。只因它总在农历五月前后绽放细碎繁花,且其根、叶、果可入药煎服,能健脾生津、滋养身体,便有了“五月茶”这个兼具时令意趣与药用价值的名字。
五月茶古树
在新会区双水镇式桥村的陈丞相古庙后院,有一株五月茶,为国家三级古树,树龄约134年,胸围407厘米,平均冠幅16.5米。据传,村里的陈丞相古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乡民攸福堂于1891年出资重修了陈丞相古庙,同时在古庙后面种植了这棵五月茶。每到夏季,串串红果挂满枝头,像极了凝结的红宝石,在绿叶间摇曳生姿,成为古庙里最鲜活的景致。
五月茶果实
式桥村官地小组的居民皆为陈姓,这座古庙正是族人纪念先祖、传承家风的精神地标。庙门两侧,一方光绪年间的麻石对联历经百年风雨,字迹依旧苍劲清晰:“平治相材传颍水,真修道果接庐山”。短短14字,却蕴含着两位陈平、陈巧两位陈氏先祖的传奇故事。
古庙门前的对联
上联“平治相材传颍水”,讲述的是西汉开国功臣陈平封相的典故。陈平出身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是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智者。“鸿门宴”上,他虽为楚国都尉,却见证了项羽欲杀刘邦的惊险时刻;后来刘邦借故离席,项羽派他追击,他却暗留余地,让刘邦得以脱险——这一转折,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走向。此后陈平转投刘邦,凭借“六出奇计”屡献良策,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到后来官至汉朝丞相,以智慧与谋略书写了“平治天下”的传奇,也让“颍水陈氏”的文脉自此流传。
下联“真修道果接庐山”,则记录着新会陈氏先祖陈巧庐山修道的故事。陈巧不仅是家族血脉的源头,更因忠孝两全、济世救人的德行被后人尊崇。相传,宋末时期,陈巧与父亲陈猷从粤北南下,定居新会下峒(今鹤山市雅瑶镇南靖村虾洞);元朝初年,朝廷征召他为官,他遵从父训,坚守气节,拒绝为元效力,转而隐居庐山潜心修道,最终得道成仙,被尊为“景夷大真君”。直到明朝初年,他重回新会,怀揣医者仁心,走村串户悬壶济世,用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成为乡邻口中的“活神仙”。
正是为了缅怀这两位先祖——一位以智安天下,一位以德济苍生,式桥村的陈氏族人立庙奉祀,将他们的事迹刻入对联,让睿智、忠义、孝道的家风代代相传。而庙后的那棵五月茶古树,或许正是这份传承的“见证者”: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族人或许曾效仿陈巧济世的善举,采摘五月茶的果实、叶片入药,为邻里调配汤药,用自然的馈赠延续医者仁心。
古庙的砖瓦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古树的红果凝结着自然的馈赠,二者相依相伴,将陈氏先祖的精神、中医药的智慧与乡村的生态之美融为一体,成为式桥村一处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的独特景观。这里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展现了自然生态的独特魅力。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