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追求健康饮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低热量或无热量甜味剂替代传统糖分。这些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无糖”或“低糖”食品饮料中,成为控制体重和血糖的常见选择。这些产品中常用的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等)一直被宣传为“健康替代品”。
本文授权转载自生物谷
在追求健康饮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低热量或无热量甜味剂替代传统糖分。这些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无糖”或“低糖”食品饮料中,成为控制体重和血糖的常见选择。这些产品中常用的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等)一直被宣传为“健康替代品”。
咖啡里加的是代糖,喝的饮料是“零卡”,吃的零食是“低糖”,心里默念:“这波健康操作,简直稳了!”可你是否想过,这些看似健康的“甜味陷阱”可能正在悄悄影响你的大脑以及心血管健康?
近日发表于Neurology的一项长达8年的前瞻性研究指出,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对我们的认知功能造成负面影响。这项大规模研究共纳入12772名35岁及以上的公务员,平均随访时间为8年,对七种常见低卡/零卡甜味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摄入人工甜味剂与认识加速下降有关,与摄入量最低的人相比,摄入量最高的人,整体认知衰退速度加快62%,相当于衰老了约1.6年,语言流畅性衰退速度加快173%,记忆力衰退速度加快32%。
Ps:以上这些人工甜味剂主要存在于超加工食品中,例如调味水、苏打水、能量饮料、酸奶和低卡路里甜点等,可谓是种类繁多,总有一款是你曾掉入过的小陷阱。
这项研究基于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的数据,覆盖2008-2010年、2012-2014年和2017-2019年三个阶段,参与者主要为35岁以上的公务员,共纳入了12772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1.9±9.0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年。研究团队通过食物频率问卷(FFQ)评估了参与者对7种常见甜味剂的摄入量,包括阿斯巴甜、糖精、安赛蜜K、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和塔格糖;并同时使用一系列标准化认知测试评估参与者的记忆、语言流畅性和执行功能等认知能力。
总体甜味剂摄入越高,认知衰退越快
分析发现:这些参与者平均每天摄入92.1毫克人工甜味剂,其中山梨糖醇摄入量最高(平均63.8毫克/天),赤藓糖醇最低(0.1毫克/天)。接着,研究者根据甜味剂摄入量将参与者按分为三组:摄入量最低组平均每日摄入20毫克,摄入量最高组平均每日摄入191毫克(相当于一罐无糖汽水中阿斯巴甜的含量)。比较发现:
1. 总体认知影响:相比于摄入量最低组,摄入量最高组在整体认知功能上的衰退速度比最低组快62%,相当于认知老化加速了1.6年(相当于你每年多老0.2岁,8年下来……你自己算算);中间组下降速度快35%,相当于衰老1.3年。
2. 记忆功能:摄入量最高组在记忆测试中的衰退速度比摄入量最低组快32%。
3. 语言流畅性:中间组和摄入量最高组在语言流畅性测试中的衰退速度分别比摄入量最低组快110%和173%。
图1:总人工甜味剂摄入与认知衰退之间的关系
原来,年纪轻轻就健忘,竟可能是因为我们喝的那些“零卡”饮料、吃的那些“低糖”零食中的人工甜味剂正在悄悄加速大脑衰老!
大多数人工甜味剂都与认知衰退相关
那么,有没有哪些人工甜味剂是“好人”呢?还是只要是人工甜味剂都是认知衰退的罪魁祸首?
进一步,这项研究还分析了不同种类甜味剂的特定影响,发现人工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糖精和安赛蜜K以及糖醇类包括赤藓糖醇、山梨糖醇和木糖醇均与认知能力下降相关,尤其是记忆力和言语流畅性。而天然甜味剂塔格糖是唯一未显示相关性的甜味剂(塔格糖是一种单糖,但工艺复杂且昂贵),可能因其独特的代谢途径而具有不同的神经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下的高摄入人群在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能力方面的下降尤为显著,而60岁以上人群未显示相关性。这可能与年轻人群的代谢特征或大脑对甜味剂的敏感性有关。
图2:人工甜味剂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的关系
对此,研究人员考虑到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无糖”、“低糖”食品,因此单独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糖尿病人群中,甜味剂摄入与记忆功能衰退的关联更强,整体认知功能衰退也更明显!
本来是为了控糖健康才选的“无糖”,结果一不小心,竟被“背刺”了?!所以说,控糖朋友们选择代糖产品,可能还得再掂量掂量——是不是有时候,“真糖”少吃点,比“假糖”吃一堆,更对得起咱的大脑?
图3:分层分析中人工甜味剂消费与认知衰退之间的关系
除了认知衰退的负面影响外,人工甜味剂还影响着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完美代糖”赤藓糖醇或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前,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在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显示,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增加血栓形成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为什么盯上了赤藓糖醇?
这是因为目前在众多人工甜味剂中,赤藓糖醇尚未被发现对健康有明显负面影响,并逐渐受到广泛认可,甚至被部分消费者誉为“完美代糖”,成为替代阿斯巴甜等传统甜味剂的热门选择。而这也正是研究人员选择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该研究对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干预试验,发现摄入30克赤藓糖醇后,受试者血液中的赤藓糖醇浓度较摄入等量葡萄糖者高出逾1000倍。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比较的核心并非单纯强调“赤藓糖醇浓度升高”这一现象本身,毕竟摄入外源性赤藓糖醇后,血液中该物质浓度上升是客观的生理过程,重点则是通过葡萄糖组作为阴性对照,排除“摄入甜味剂/热量物质本身会影响赤藓糖醇浓度或后续血栓相关生理指标”的干扰,进而聚焦赤藓糖醇的特异性作用:葡萄糖组干预后,受试者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与基线几乎无差异(3.0 [2.6–4.0] μM vs 2.9 [2.7–3.8] μM,P=0.87),且未出现任何血栓相关指标的异常,这证明“浓度升高”和“血栓风险增加”并非所有摄入物质的共性,而是赤藓糖醇特有的效应。
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该浓度水平会显著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血栓形成倾向。机制研究表明,赤藓糖醇可强化血小板对激活因子(如 ADP 和 TRAP6)的反应,并促进血清素(血小板致密颗粒标志物)、CXCL4(血小板 α 颗粒标志物)等促血栓颗粒的释放——其中,赤藓糖醇组 TRAP6 诱导的血清素释放和 CXCL4 释放均满足 P“赤藓糖醇浓度升高→促血栓分子释放增加→血栓风险提升”的因果链条,而非单纯的浓度数值差异。
这一发现提示,赤藓糖醇摄入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图4:摄入赤藓糖醇可增强血小板对多种激动剂的反应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并非首个提出赤藓糖醇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构成风险的研究。2023年2月,同一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人员们检查了两个分别来自美国(n = 2149)和欧洲(n = 833)的队列验证,最终发现:血液赤藓糖醇水平较高者发生心脏病、中风或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升高,风险分别增至1.8倍和2.21倍!
小结
综上,以上研究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工甜味剂可能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健康替代品”。“无糖”不等于“无害”,尤其是长期、大量摄入某些人工甜味剂,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风险。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和年轻人群,减少人工甜味剂摄入可能是保护认知健康的重要措施。
健康的生活习惯,从来不是靠某个“神奇替代品”实现的,而是建立在多样、均衡、自然的饮食基础上。
因此,下次当你想拿起那瓶无糖/低糖饮料时,不妨重新审视一下成分表,思考一下:我真的需要这份甜吗?
参考文献:
[1]Gonçalves NG, Martinez-Steele E, Lotufo P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Low- and No-Calorie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ognitive Decline: An 8-Year Prospective Study. Neurology. 2025;105(7):e214023. doi:10.1212/WNL.0000000000214023
[2] Witkowski, Marco et al. “Ingestion of the Non-Nutritive Sweetener Erythritol, but Not Glucose, Enhances Platelet Reactivity and Thrombosis Potential in Healthy Volunteers.”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10.1161/ATVBAHA.124.321019. 8 Aug. 2024, doi:10.1161/ATVBAHA.124.321019
[3] Witkowski, Marco et al.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Nature medicine vol. 29,3 (2023): 710-718. doi:10.1038/s41591-023-02223-9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