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圈,十个有八个在晒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周末加班的咖啡杯”,配文不是 “努力到感动自己” 就是 “越拼越幸运”;刷短视频,满屏都是 “一天打三份工月入过万”“全年无休终于买了房”,仿佛不把自己累到腰肌劳损、头发掉光,就不配谈 “赚钱”。
打开圈,十个有八个在晒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周末加班的咖啡杯”,配文不是 “努力到感动自己” 就是 “越拼越幸运”;刷短视频,满屏都是 “一天打三份工月入过万”“全年无休终于买了房”,仿佛不把自己累到腰肌劳损、头发掉光,就不配谈 “赚钱”。
可偏偏有个大佬,反着来。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垄断了全美国 90% 的石油产业,身家放到现在能买下半个硅谷,却被记载 “每天中午雷打不动睡午觉”“每周至少花两天在庄园里晒太阳”,甚至在公司最忙的时候,还能腾出时间去钓鱼。
搁现在,这要是发圈,不得被网友骂 “躺平怪”“资本家的悠闲是靠榨取剩余价值”?
更气人的是,他还公开说:“我这辈子赚的钱,90% 都不是靠‘干事’赚的,而是靠‘休息’赚的。”
这话听着就离谱,简直颠覆了我们从小被灌输的 “勤劳致富” 观, 难道不是干得越多、赚得越多?难道那些天天加班的人,还不如躺着晒太阳的人能赚钱?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洛克菲勒的 “偷懒赚钱术”,别被 “多干事” 的假象骗了,真正赚大钱的人,都在偷偷 “少干事、多休息”。
先问个扎心问题:你每天 “多干事”,到底是在 “创造价值”,还是在 “假装创造价值”?
我有个朋友小周,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堪称 “卷王本王”:早上八点到公司,晚上十点才走,周末还主动来加班,连喝奶茶都要一边吸溜一边改方案。
同事都夸他 “努力”,他自己也觉得 “只要够拼,迟早能升职加薪”。
结果呢?干了三年,同期进来的同事有的升了主管,有的跳槽涨了薪,就他还在原地打转,工资没涨多少,倒把颈椎和胃都搞坏了。
有次他跟我吐槽:“我明明干得最多,为啥好事轮不到我?” 我翻了翻他的工作记录才发现:他每天忙的都是 “杂活”, 帮同事贴报销单、给领导订外卖、改那些无关紧要的文案错别字,真正能影响 KPI 的核心工作(比如拉新、促活、做用户调研),他要么没时间做,要么做得马马虎虎。
这不就是当代版的 “磨洋工” 吗?只是把 “磨洋工” 包装成了 “努力”,看起来忙得脚不沾地,实则没干一件 “能赚钱的事”。
就像菜市场里的清洁工,天天扫地上的烂菜叶,扫得再勤快,也赚不过卖菜的摊主;就像工地上的小工,天天搬砖搬得满头大汗,也赚不过设计图纸的工程师。
洛克菲勒早就看透了这一点。
他刚进入石油行业时,同行都在拼 “谁挖的油井多”“谁干的活更累”,有的老板甚至亲自下井抽油,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洛克菲勒呢?他不仅不下井,连油田都很少去,天天待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表。
有人嘲讽他:“洛克菲勒,你这么懒,还想做石油生意?看看人家,每天干到半夜!” 洛克菲勒慢悠悠地说:“我雇工人是让他们帮我挖油的,不是让我自己挖油的,我要是把时间都花在干体力活上,谁来想‘怎么把油卖得更贵’‘怎么让更多人买我的油’?”
你看,洛克菲勒的 “少干事”,不是不干事,而是 “不做低价值的事”。
他把挖油、运油这些 “体力活” 交给工人,自己只做 “脑力活”,研究石油的市场需求、制定价格策略、整合运输渠道。
后来他建了美国第一家大型炼油厂,把混乱的石油行业整合起来,垄断了全美石油供应,靠的不是 “多干事”,而是 “干对事”。
反观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 “多干事”,不过是 “用身体的勤奋掩盖大脑的懒惰”。
看到别人做直播,自己也天天熬夜直播,却不研究用户喜欢什么、怎么选品;看到别人做电商,自己也天天打包发货,却不思考怎么优化供应链、怎么提高复购率。
这种 “多干事”,就像没头苍蝇似的乱撞,撞得头破血流,还怪 “运气不好”。
洛克菲勒早就戳破了这个骗局:“世界上最没用的事,就是把‘忙’当‘本事’。真正能赚大钱的人,从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可替代的事’上,如果一件事,随便找个人培训两天就能干,你凭什么靠它赚大钱?”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越靠 “体力干事” 的人,赚得越少;越靠 “规则干事” 的人,赚得越多 ,而 “少干事”,正是制定规则的前提。
就说石油行业刚兴起的时候,大家都在 “野蛮生长”:有人靠挖油井赚了点小钱,就赶紧再挖几口,结果油挖多了卖不出去,只能降价甩卖;有人为了抢油田,甚至跟同行打架,最后两败俱伤。整个行业乱得像菜市场,大家都在 “多干事”,却没几个人能真正赚大钱。
洛克菲勒偏不这么玩,他花了半年时间,没干别的,就跑遍了美国的铁路公司,跟他们谈合作:“我包下你们所有的油罐车,你们给我最低的运费,而且优先运我的油。” 铁路公司一算账,觉得划算,就答应了。
这一招有多狠?当时其他石油商运油,每吨运费要 5 美元,洛克菲勒只要 2 美元。别人卖 10 美元一桶油才能保本,他卖 8 美元还能赚钱,结果其他石油商要么倒闭,要么只能把公司卖给洛克菲勒。
就这么着,洛克菲勒没多挖一口油井,没多干一天体力活,就把半个美国的石油生意都揽到了自己手里。
后来他还觉得不够,又建了输油管道 ,你想啊,铁路运输还得靠火车,管道一铺,油直接从油田流到炼油厂,连运输工人都省了。
这就是洛克菲勒的 “少干事哲学”:不是靠自己干,而是靠 “规则” 让别人跟着自己干,靠 “系统” 自动赚钱。
就像现在的互联网公司老板,他们不会天天写代码、做运营,而是制定公司的战略、搭建赚钱的系统,比如做一个电商平台,让商家和消费者在上面交易,自己抽佣金;做一个短视频平台,让用户自己创作内容,自己靠广告赚钱。
这些老板 “少干事”,却能赚比员工多几百倍、几千倍的钱,靠的就是 “规则和系统”。
反观我们身边那些 “多干事” 却赚不到大钱的人,大多是 “陷在体力劳动里出不来”。
比如开餐馆的,天天自己买菜、炒菜、洗碗,忙得像个陀螺,结果一放假就没人吃饭,赚的都是 “辛苦钱”;比如做设计的,天天熬夜改方案,客户说改就改,结果赚的都是 “工时费”,一旦停下来就没收入。
洛克菲勒早就说过:“赚小钱靠手,赚大钱靠脑。手的力气是有限的,一天干 10 个小时顶天了;脑子的力气是无限的,一个好想法,就能让你躺着赚钱。”
你看,“少干事” 不是偷懒,而是 “跳出体力陷阱,进入规则层面”。
就像下棋,菜鸟才会盯着棋子,一步一步地挪;高手反而会坐在那里思考,制定全局的策略,哪怕落子慢,也能赢, 看似 “少干事”,实则掌控全局。
最颠覆认知的来了:洛克菲勒说 “多休息能赚钱”,不是骗你的,他很多赚钱的好点子,都是在休息的时候想出来的。
有一年夏天,洛克菲勒觉得公司的事太多,累得脑子转不动,就带着家人去纽约的庄园度假。别人以为他会彻底放空,结果他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在庄园里散步,下午躺在摇椅上看报纸,晚上跟当地的农民聊天。
有天下午,他看到农民在给庄稼浇水,用的是 “滴灌”,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用细管子把水慢慢滴到庄稼根上。
他突然想到:“石油运输不也是这样吗?现在用铁路运油,又慢又贵,还容易泄漏,要是像滴灌一样,用管道把油‘滴’到炼油厂,不就解决问题了?”
就这么一个 “休息时的灵感”,让他后来花巨资修建了美国第一条跨州输油管道,彻底垄断了石油运输,这条管道带来的利润,比他之前干十年 “多干事” 赚的还多。
还有一次,他因为过度劳累病倒了,医生让他必须卧床休息,每天只能工作 2 小时。
结果在卧床的这几个月里,他反而想通了 “公司分权” 的问题,之前他什么事都管,累得要死还管不好,现在他把权力分给几个信任的下属,自己只抓 “战略方向”,结果公司效率反而更高,赚的钱更多。
洛克菲勒后来笑着说:“要不是那场病,我可能还在‘多干事’的坑里爬不出来。休息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大脑恢复思考能力 , 你连思考的力气都没有了,怎么能想出赚钱的好点子?”
反观我们现在的人,把 “休息” 当成 “罪恶”,觉得 “只要休息,就是在浪费赚钱的时间”。
比如有人周末加班,累得头晕眼花,结果做的方案漏洞百出,被领导骂了一顿;有人为了赚外快,晚上去跑网约车,白天上班没精神,最后被公司开除,这哪里是 “赚钱”,分明是 “拿健康换小钱,最后再拿大钱换健康”。
我之前认识个做自媒体的博主,天天更新三条视频,累得嗓子都哑了,粉丝却涨得很慢。
后来她听了医生的建议,每周休息两天,在休息的时候看电影、逛书店、跟朋友聊天,反而想出了很多好选题,视频播放量一下子就上去了,赚的钱比之前多了一倍。
她跟我说:“以前觉得休息是偷懒,现在才知道,休息的时候,我的大脑其实在‘偷偷工作’,那些平时想不通的问题,一休息就有答案了。”
洛克菲勒早就总结过:“大脑就像一块电池,你天天用它干琐碎的事,很快就会没电;只有让它休息,才能重新充满电,爆发出更大的能量,那些赚大钱的人,不是不需要休息,而是比普通人更会休息, 他们用休息的时间,养足精神,然后一击必中。”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洛克菲勒是资本家,有资源有资本,当然能少干事多休息。我们普通人,没资源没人脉,不多干事怎么活?”
其实你错了,洛克菲勒的 “少干事多休息”,不是 “富人的特权”,而是一种 “赚钱思维”,普通人也能学,关键是要区分 “必要工作” 和 “无效忙碌”,学会 “聪明地偷懒”。
比如你是个职场人,不用天天加班干杂活,而是把时间花在 “能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事” 上:比如学一门能加薪的技能,比如跟领导搞好关系争取核心项目,比如积累行业人脉。
等你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 “少干事多赚钱”,就像我之前的同事小李,他不跟别人比 “谁加班多”,而是专注做 “数据分析”,把公司的用户数据摸得透透的,每次开会都能提出有用的建议,不到两年就升了主管,工资翻了一倍,现在每天准时下班,比之前轻松多了。
比如你是个自由职业者,不用天天接小单累得要死,而是专注做 “高价值的大单”:比如你是设计师,不用接几十块钱的海报单,而是花时间打磨自己的作品集,接几万块钱的品牌设计单。
比如你是文案,不用接几百块钱的软文单,而是专注写深度稿件,跟媒体合作赚稿费。这样你 “少干事”,反而能赚更多的钱,还有时间休息。
洛克菲勒的智慧,从来不是让我们 “躺平不干活”,而是让我们 “跳出‘多干事’的陷阱,用更聪明的方式赚钱”。
就像他说的:“我从来没说过要‘不干事’,我只是说要‘少干没用的事,多干有用的事;少干体力活,多干脑力活;少干紧急的事,多干重要的事’。”
现在太喜欢鼓吹 “多干事” 了:“多干一点,总能赚到钱”“别人都在干,你怎么能休息”。可很少有人告诉你:“干错了方向,再多干事也没用;没了思考能力,再多干事也赚不到大钱。”
真正的赚钱智慧,不是 “比谁干得更累”,而是 “比谁干得更巧”;不是 “比谁干得更多”,而是 “比谁干得更对”。
就像洛克菲勒那样,少干体力活,多干脑力活;少干无效事,多干关键事;少忙忙碌碌,多休息思考,看似 “慢”,实则 “快”;看似 “懒”,实则 “赚”。
所以,下次再想 “多干事” 的时候,不妨学洛克菲勒那样,先停下来喝杯茶,问自己一句:“我现在干的这事,能让我赚大钱吗?还是只是在自我感动?”
毕竟,赚大钱的本质,从来不是 “多干事”,而是 “少干没用的事,多留时间思考和休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