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002】刺客豫让吞碳漆面,以死相报智伯知遇之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9 00:22 3

摘要:智氏集团轰然倒塌,为其打工的士人们做了鸟兽散,或投奔明主,或消失于茫茫人海,或藏匿于深山老林,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打工只是挣钱,不是玩命。

智氏集团轰然倒塌,为其打工的士人们做了鸟兽散,或投奔明主,或消失于茫茫人海,或藏匿于深山老林,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打工只是挣钱,不是玩命。

唯有智伯的家臣豫让选择为主人复仇。

豫让曾经给范氏和中行氏打工,没有受到老板的重视,跳槽到了智氏,得到智瑶的赏识。豫让视智伯为知己,老板被杀,他发誓要干掉赵襄子,尽臣子之忠。

豫让和其他刺客相比,最大的劣势是武功不高,没啥战斗力,必须想办法接近赵无恤,趁其不备扎一刀,或者两刀三刀。

赵无恤并不认识豫让,所以他本有一个最稳妥便捷的路子,就是投奔赵氏为其打工,获得信任之后伺机行动。

然而豫让的做人原则是——臣子必须绝对忠于老大。假如赵襄子成了自己的新老大,再去杀他就属于不忠,绝对不能这么做。

豫让决定更名改姓,混进赵府,成为厕所保洁员,一个打杂人员,无所谓忠不忠诚。

说来非常神奇,赵襄子准备如厕时,突然心悸不安,提高了警惕,让人搜查茅房抓住了豫让。

受审时,豫让直言不讳:“欲为智伯报仇!”

侍卫要杀掉他,赵襄子出于更复杂的考量,决定放掉豫让。

或许赵无恤需要敬贤爱才的声誉,或许他在意身后的历史评价,或许他单纯地尊敬孤身走暗巷的勇气,我们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出于哪种考量。

豫让回去之后并不甘心,还想继续复仇,但是赵氏上下已经知道他的长相,一旦接近就会被认出来,难度系数显著增加。

为了不让别人认出自己 ,豫让用漆涂在脸上,使皮肤溃烂,面目全非。又吞下火炭,弄哑了自己的喉咙,甚至连豫让的家人,都无法辨认。如此摧残自己,是何等的决绝!

豫让乔装成乞丐,躲藏在赵襄子经常路过的桥下,等待目标。

上天并没有被豫让所感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胯下马匹无故受惊而嘶鸣。

老赵的警惕性极高,不再过桥,派人搜索四周,再次抓住了豫让。

在无人相识的情况下,豫让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不成功则成仁,他要告诉世人身为臣子,深受君恩应该怎么做。

看着半人半鬼的豫让,赵无恤倒吸一口凉气,问道:“你也曾是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智氏灭掉二卿的时候,为何你却不给他们报仇,如今偏偏要为智氏报仇?”

豫让答道:范、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意思是,老板给我什么待遇,我就以同样的态度加以回报。现在有的老板给员工两三千的工资,视其为牛马,就盼着员工为他搏命干活,简直笑死。

豫让知道自己必死,请求赵襄子将外袍相赐,象征性地了却心愿。赵襄子由衷敬佩,脱下外套让侍卫交给豫让。

豫让对着袍子刺出三剑,高呼:吾可以下报智伯矣!事毕,自刎而亡。

豫让死后,世世代代都被官方或者民间祭祀,怀念他的诗歌创作也很多。他的忠义精神在华夏大地歌颂传承,受其影响,燕赵大地自古多有慷慨之士。

直到民国,邢台的豫让桥仍在,毁于战火后,可惜没有重建。纪念事迹的石碑,也充作了路基。

国家大事,在祀在戎,先贤如果得不到后人的祭祀和缅怀,徒立一个雕像在那里,当做装饰物又有什么意义呢?各地的文旅,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把乡贤的祠堂搞起来,每年官方举办祭奠活动。如此,先辈之精神得以传延,数典忘祖的大侄子必定也会少几个。

来源:海王的冒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