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手爸妈第一次抱娃时,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可等娃半岁时,有的妈妈发现:“我明明是亲妈,娃却只认奶奶”;有的爸爸困惑:“每天回家逗娃笑,怎么他见我还是躲?”这时候才突然反应过来——原来宝宝出生的第一年,不是“谁带都行”的“过渡期”,而是亲子关系的“播
新手爸妈第一次抱娃时,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可等娃半岁时,有的妈妈发现:“我明明是亲妈,娃却只认奶奶”;有的爸爸困惑:“每天回家逗娃笑,怎么他见我还是躲?”这时候才突然反应过来——原来宝宝出生的第一年,不是“谁带都行”的“过渡期”,而是亲子关系的“播种期”。种子没种好,后面再怎么施肥,苗都长不直。
身边有对双胞胎宝妈分享过一个扎心细节:5个月大的哥哥由奶奶带,弟弟由妈妈带。哥哥躺床上只会蹬腿挥手,弟弟已经能翻身爬两步;哥哥见人只会咧嘴笑,弟弟看见妈妈就扑着要抱。宝妈说:“当时总觉得奶奶带更有经验,自己上班忙点也没关系,结果现在才懂——娃的每一次翻身、每一声‘啊呜’,都是在喊‘我需要你’。”
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早就说过:“十月怀胎,不如贴身抚养十个月;十年养育,不如出生第一年重要。”为什么?因为宝宝出生后第一年,是大脑神经突触爆发式生长的关键期,也是“依恋关系”建立的黄金期。简单说,就是娃通过你给他换尿布的温度、喂奶时的眼神、哭时的回应速度,来判断“这个世界安不安全”“我能不能被爱”。
可现实里,太多爸妈觉得“等娃会说话了再亲也不迟”“老人带更省心”。但心理学研究发现:1岁前没和父母建立安全依恋的孩子,3岁上幼儿园更容易哭闹、不合群;5岁后可能更叛逆,听不进爸妈的话;甚至成年后,在亲密关系里也更容易缺乏安全感。这不是危言耸听——你现在偷的懒,可能变成娃未来的“情感缺口”。
那新手爸妈到底该怎么把握这关键一年?记住:带娃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情感互动”。具体分阶段做,效果翻倍——
这个阶段的娃,哭是唯一的语言。饿了、困了、肠胀气,他只会哭。这时候别信“哭了不抱,锻炼独立性”的歪理!你越快回应(比如拍拍他、轻声说“妈妈在”),他越能明白“我的需求会被满足”。每天多抱抱他,皮肤贴着皮肤的温度,比任何玩具都能让他安心。
娃会翻身了、能抓玩具了,这时候别光让他自己玩!准备些颜色鲜艳的摇铃,蹲在他面前晃,边晃边说:“宝宝看,这是小鸭子~”;他趴着抬头时,在前面放个小镜子,指着镜子说:“哇,我们宝宝抬头好棒!”这些互动不是“逗娃玩”,是在告诉他:“妈妈的眼睛里,只有你。”
娃开始爬了,别总担心“地上脏”“摔着”。把地板擦干净,收走尖锐物,坐在他旁边说:“宝宝想爬过来找妈妈呀?加油!”他爬过来扑进你怀里的那一刻,你笑着说“宝宝真棒”,他会记住:“原来努力靠近妈妈,是件开心的事。”
娃学走路了,摇摇晃晃像小企鹅。他摔倒时,别急着抱起来,先蹲下来笑着说:“宝宝自己站起来好不好?妈妈在这儿等你~”他走稳一步,你拍手欢呼;走不稳摔了,你摸摸他的头说:“疼不疼?妈妈帮你揉揉,我们再试试。”这些细节,会变成他心里的底气:“不管我做什么,爸爸妈妈都在支持我。”
有位妈妈留言说:“我家娃1岁前是奶奶带的,现在2岁了,只要奶奶不在就哭。我该怎么办?”其实不用慌——3岁前都是“情感弥补期”。每天抽30分钟“专属亲子时间”:晚上洗澡时给他唱儿歌,睡前翻两页绘本,周末带他去小区玩滑滑梯。坚持1个月,你会发现:娃开始主动拉你的手,甚至睡觉前要你陪了。
带娃第一年,累吗?当然累。半夜起来喂奶、换尿布,白天还要应对娃的各种“突发状况”。但你知道吗?你哄他睡觉拍背的节奏,会变成他未来安抚自己的方式;你对他笑的弧度,会刻进他对“温暖”的定义里;你回应他需求的速度,会影响他对“信任”的理解。
最后想问问各位爸妈:你家宝宝出生第一年,是自己带还是老人帮忙?有没有遇到过“娃不亲自己”的小插曲?来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说说那些“带娃第一年的甜与酸”~
(网友评论:“看完鼻子一酸!我家娃1岁前我在外地工作,现在3岁了,每次视频他都喊‘找奶奶’。上个月辞职回家,每天陪他搭积木、读绘本,现在他睡觉前会抱着我的胳膊说‘妈妈香’。原来爱真的能‘补’回来,只要你愿意花时间。”)
来源:逆商充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