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台湾老兵回重庆寻亲,下飞机后怒斥子女:这不还是台北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9 09:09 1

摘要:“怎么又把我带回台北?”张永兴拄着手杖,冲在前面推轮椅的女儿嘟囔了一句,声音不高,却将一家人噎得愣在原地。灰色玻璃幕墙、全自动登机口、熙攘的免税店,在老兵眼里与桃园机场别无二致,重庆的第一印象,竟是错位的台北。

【2023年11月15日早晨,重庆江北机场的廊桥上】“怎么又把我带回台北?”张永兴拄着手杖,冲在前面推轮椅的女儿嘟囔了一句,声音不高,却将一家人噎得愣在原地。灰色玻璃幕墙、全自动登机口、熙攘的免税店,在老兵眼里与桃园机场别无二致,重庆的第一印象,竟是错位的台北。

张永兴1929年生于重庆北碚,1949年春随部队撤往台湾,靠着一口川味普通话在眷村混迹七十多年。动乱、迁徙、服役,他都熬过了,可“想回家”这句话始终压在胸口。两岸开放探亲后,战友陆续回川,他却拖到今年才坐上返乡航班,一是身体拖累,二是担心故地难寻,情绪失控也在情理之中。

飞机落地后的眩晕感很快被城市喧嚣取代。离开航站楼,跨河高架盘旋而上,车窗外的重庆让老人怔住:钢铁灰的轻轨穿楼而过,山崖边是直冲云霄的写字楼,洪崖洞灯带勾勒出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外形,却闪烁着LED的冰冷光。“记忆里的重庆是青砖黑瓦加汽笛声,现在像一台刚升级的电脑,开机快,但界面全改了。”他自嘲说。

有意思的是,城市更新的速度与当年的军事撤离一样干脆。20世纪末,重庆从川省划出,成了直辖市。市政债券和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汹涌而入,GDP年均增速一度破两位数。山城原先“凌空架屋,水里造路”的工程奇观,如今被地铁穿山、隧道下江刷新。对常住人口突破三千万的直辖市而言,建筑高度不仅是经济晴雨表,更是对外展示气魄的符号。

不过,老人眼里真正的差别不在高楼,而在氛围。台北街角,咖啡香里伴着闽南语广播;重庆核心商圈,火锅味与英语店招同框。张永兴摇头:“同样快节奏,可这里的空气辣味重,对我来说更像青春的味道。”鼻腔里那股混合干辣椒与柴油机的味道,瞬间把他拉回抗战时期的码头,拉回夜半听船炮声的童年。

为避免情绪波动,子女提前联络了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带路,几番查询,找到了张家当年登记的门牌。老街已拆,取而代之的是成排跃层洋房,只在转角保留了一座石质防空洞,像是向过去点头致意。老人蹲下,抚摸拱形洞口的粗糙表面,轻声念叨兄长的名字。子女没敢打扰,静静陪着,他的背影像压弯的山路,略带倔强。

寻亲过程中,一个细节格外打动人。老人见到堂侄女的第一句话不是“你是谁”,而是“还会不会说重庆话?”堂侄女笑着接了句纯正方言:“要得嘛!”凝在空气里的隔阂被瞬间击碎。语言像钥匙,打开被年代尘封的血缘,也让远在台湾的记忆获得现实坐标。此后几天,老人坚持用重庆话与每位街坊交谈,哪怕对方早已改口普通话,他仍乐此不疲。

一些旁观者好奇为何情感记忆如此顽固,心理学解释称,这是“自传式记忆”的现实映射;历史学则提供另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两岸老人返乡探亲总数逾十万人次,其中八成集中在川、闽、粤。路径迥异,归心却一致。个体的乡愁与宏观的交流政策形成了奇妙的共振。

探亲结束返台前一晚,子女陪他到南山揽胜台夜观两江。远处江轮汽笛此起彼伏,灯光秀像编队演练,巨幅电子屏滚动经济数据。老人沉默良久,突然说:“我这辈子打了很多仗,输赢都记不清,只记得重庆从防空警报里走到霓虹灯下,这就够了。”女儿递上水,他摆手拒绝,“别把我当病人,这里还是我的战场,只是换了武器。”

次日清晨,车辆驶向机场。经过寸滩保税区时,司机指着成排智能工厂介绍进出口额,老人听得认真,却没再发问。他知道,这座城市未来的样子,已无需他担忧;而他欠重庆的一次道别,终于补上。车窗雾气蒙住外景,他伸手写下两个字——“到家”,旋即抹掉,没有回头。

来源:人文历史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