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璞遗珍——北美重要私人藏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9 09:19 1

摘要:中国嘉德香港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登场,瓷器工艺品部精心筹备倾力呈现《古璞遗珍——北美重要私人藏玉》的专场,将有82件古玉贯穿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大多来源可靠、流传有序,适合不同藏家多元的收藏品位。在此,我们深感荣幸,承蒙这位北美大藏的鼎力襄助,其中不乏文化与意

中国嘉德香港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登场,瓷器工艺品部精心筹备倾力呈现《古璞遗珍——北美重要私人藏玉》的专场,将有82件古玉贯穿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大多来源可靠、流传有序,适合不同藏家多元的收藏品位。在此,我们深感荣幸,承蒙这位北美大藏的鼎力襄助,其中不乏文化与意趣、学术和市场完美结合的藏品,皆以诚意之价恭迎广大藏友品鉴。

玉勒组串

The largest, 3.1 cm long

来源:

北美重要私人收藏,购于2000年以前

估价 ESTIMATE:

HKD 80,000-120,000

勒子呈柱形玉管状,两端对钻孔,组串大小不一,皆光素无纹,吊坠环形,与勒子间有隔珠。勒子原本是结绳后的绳子于生产劳动中的应用附件,将兽皮包卷绳上两端用细绳系紧,成为提握功能,后发展为更加耐用的石玉材料,直至成为饰品,可单独挂,也可与其他玉饰组合挂。整组搭配协调,钻孔技术精确娴熟,积聚成饰,尺寸虽小,却予人一种和谐雅致之感,时时赏玩,慕古之情油然而生。

Lot 1400

玉琮形勒

6 cm high

来源:

估价 ESTIMATE:

HKD 380,000-420,000

勒玉质,满布红褐色沁。整体形制呈方柱体,上下对穿圆孔,外方内圆,上下出短射,四角圆润过渡,外壁等距浅浮雕简化神人面纹,蕴含着良渚先民独特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追求,充满神秘深沉的高古气息。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后世「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认为璧和琮象征着天圆地方。此件器体虽小,但琢磨工艺细致,微观可见纯手工刻痕。整器沁色自然,造型拙朴,别见一番古雅韵致。

Lot 1401

玉兽面纹勒

2.6 cm high

来源:

估价 ESTIMATE:

HKD 800,000-1,200,000

勒呈外方内圆之琮式,全器作三节,每节以减地浅浮雕结合阴刻线技法,精琢简化兽面纹饰。纹样抽象而神秘,双目圆睁,以转角棱线为中轴对称分布,鼻梁隐现,线条刚劲流畅,虽经岁月磨砺,神徽之威严气韵犹存,尽显良渚先民的宗教信仰与精湛工艺。

此器为良渚文化时期典型玉礼器之精粹小品,取上乘玉质为材,质地温润致密。其形制规整,体量精巧玲珑,盈手可握。相较于大型玉琮,玉勒体量较小,可能用于高级贵族佩饰、组玉佩元件或小型祭祀场景,是身份与神权的微缩象征。应为高级别贵族佩饰或组佩构件。此玉勒形制虽小,却浓缩了良渚玉琮的核心精神内涵,三节兽面保存完好,沁色自然,纹饰清晰可辨,实为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晨曦、承载上古气象之难得珍品。

Lot 1406

玉神人面

4 cm high

来源:

估价 ESTIMATE:

HKD 600,000-800,000

Lot 1406 拓片

此器取青白玉碾琢为片状神人首,人像头戴高冠,冠顶有 V 字形凸起,冠面有阴刻竖纹。神人狭面修长,以阴线表现梭形双目,以减地凸雕技法,琢刻蒜头大鼻,鼻尖外凸,双唇宽厚,嘴角微下垂。以减地技法雕刻弧形宽阔下颌,使得面部于平面中更显立体感。神人脸颊两侧为出脊状披发,颈下有錾凿的一条细凹槽,底部有一微残的凹孔,可作插嵌固定之用。背面光素,微内凹。

此神人面饰,玉质莹润中带灰白沁斑,包浆醇古,是集材质之美、工艺之精与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石家河古玉珍品。

与本品类似形制的可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家河文化的玉人首,均为冠面阴刻竖纹,大蒜鼻,宽厚双唇,梭形双目。仅主体两侧表达的内容略有不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以浅浮雕表现神人的双耳,加上脖颈留白更多,整体形态更显柔美修长;本品两侧则饰出脊状披发,更显粗犷神秘。

Lot 1413

玉镂雕神兽面纹饰

5 cm wide

来源:

Lot 1413 拓片

此器取黄玉琢为长方形片状,紫光下满灰皮沁色。以透雕技法镂空神兽面之轮廓,复以游丝阴线刻细部纹饰。神兽为重圈眼,双目之间为镂空出形的蒜头大鼻,其下宽嘴獠牙。面纹两端表现有作蹲踞状的下肢。此器的上沿为素面带纹,其下左右两端雕刻有不长的凹槽,下沿亦雕刻近平行的一宽一窄凹槽,其上有三个近等距的单面钻小孔。整器虽小,却于方寸间尽展史前玉作巅峰技艺。

此器似良渚文化中典型的冠状玉梳背的简化形制,这类透雕饰板多缀于冠冕或权杖之上,象征神巫沟通天地之力。此器玉质莹润,以双层工艺为绝,透雕凸显兽面之浑朴体积,阴线刻则勾出瞳孔、獠牙等神性符号,刚柔相济,古拙中蕴含良渚文化中原始信仰的神秘。

与本品最为类似者可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良渚文化镂空神灵动物面纹玉饰,此类神兽专家多有研究分析,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古玉专家邓淑苹认为这类「大眼面纹」也就是表示「神祖」骑着「龙一般的神灵动物」,法力无边,可以上山下海,升天入地。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这件大眼面纹饰,身躯向左右两侧铺展,全身雕刻了表现元气运转的圆涡纹。本件拍品则舒朗大气,玉种更加甜美,值得纳藏。

Lot 1414

玉神人面纹大琮

16.7 cm wide

来源:

估价 ESTIMATE:

HKD 3,800,000-4,200,000

玉琮莹光四溢,通体白色沁斑,沁斑如云雾状弥漫披散于器表。器呈扁矮的方柱体,双节,内圆外方,上下两端为圆面的射,中间对钻圆孔,孔较小,壁较厚,内壁留有台痕,应为对钻的接茬痕迹,俯视如玉璧形。一侧射口外沿有磨泐。外壁两端出短射,琮体四面中间各一道宽阔的纵向直凹槽,四面各有一分为二的凸面。以转角为中线,垂直相接的两凸面。以上端两组平行的横向弦纹、中间的双圈阴线、下端的凸横档。分别表示羽冠、眼睛和嘴。组成一组简化的神人面纹,凸面上下分为两组神人面纹饰,因此神人面图像共8个,用浅浮雕和阴刻细线两种技法相结合雕琢而成,图像主体为一神人,其面部内洼,管钻双目,以一组双圈同心圆表现出眼眶及双瞳,两侧出短线以示眼角,上阴刻两组平行弦纹带以示羽冠,下横凸雕扁圆形横向宽鼻,鼻上以单行细阴线纵向勾出描绘的卷云纹一道;双目上沿以两组阴刻细线为冠饰,冠饰分两组,平行刻绘于长横带上,形象生动威严。整器端庄凝重,抛光精致四方出角成方形,方中有圆,是天圆地方之意,其纹饰简约凝练,所刻线条流畅,规格严整,堪称「几何美」之典范,为良渚时期双节玉琮之代表作。

Lot 1415

玉镯

6.2 cm diam

来源:

估价 ESTIMATE:

HKD 280,000-320,000

此镯受沁严重,短圆柱形,形扁矮,对钻大圆孔,外缘壁略呈弧形,较厚实。器表光素无纹,磨制光滑平整,器型规整大气。玉镯是臂环、腕饰的统称,是一种较为多见的装饰物。这类玉镯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数量较多,形态也有一定的变化,也有组装、穿缀件,还有用玉管竖向排列穿成的环镯。整件形制古雅朴素,虽通体光素,却蕴含莹秀,反映了良渚先民高超的琢玉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把玩、收藏皆适宜。

Lot 1416

玉虎头

2.5 cm wide

来源:

估价 ESTIMATE:

HKD 300,000-500,000

此器取黄玉圆雕而成,带丝丝红沁,纯精熟旧。虎首造型高度凝练,双耳凸起贴头,耳内阴刻漩涡状云纹。玉虎额际隆凸,以双阴线刻菱形纹,内刻单圈纹,隐现王者威仪。双目圆凸,以双阴线塑造瞳孔,颧部突出,并有阴刻方形大张的虎口。虎首底部,有凹刻槽,并有一对钻隧孔横向贯穿虎首,或为穿线固定之用。虎首背面光素。

石家河玉虎头多属巫觋通神法器或部族权杖组件,象征军事权威与图腾崇拜。这件玉虎体量盈寸而气韵浑朴,面部以极简刀工勾勒眼鼻,于抽象中迸发原始生命力。尤其仅凭块面起伏与轮廓张力,便精准捕捉猛兽神髓,展现史前匠人卓绝技艺。玉虎玉质莹润致密,局部覆褐红色沁斑,灿若云霞,包浆古雅醇厚,是石家河文化动物玉雕之力作。

检阅公私诸藏,湖北荆州博物馆藏两例石家河文化虎面形玉饰,一例青白玉种带奶油色沁;另一例黄玉种带红色沁,后者的玉种沁色更似本件拍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亦藏有一例纯白玉种的石家河文化虎头。此三例均以浅浮雕结合局部以阴刻纹饰为概括凝练之作。本件拍品与之相较,额间饰单圈纹,和双阴菱形线纹,眼睛和吻部位置亦以多重圆圈纹饰表达细节。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完全雷同之石家河虎头,殊为难得。

Lot 1417

玉神人面纹琮

10 cm wide

来源:

Lot 1417 拓片

器因深沁呈鸡骨白色,如霜雪覆玉骨。器形为短方柱体,但仍保留了浅圆弧器壁。中有对钻圆孔,短射。外壁为单节,以转角为中轴线,向左右两侧展开单圈小眼面纹。双目上部的长横棱上,阴刻细密平行线,双目之下的短横棱上雕刻阴线回纹,形成完整的简化神徽形象。

玉琮乃良渚文明「神王一体」之核心礼器,此类矮琮多见于高等级祭坛。此器琢刻精细,制作规整,骨白沁色醇古,棱角凛冽未蚀,为良渚文化玉琮之珍。

来源:沐清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