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们紧紧围成几排,跟着川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芸学着抬手、转腕、运步,“手眼身法步”在他们的稚嫩动作里显得青涩,但专注和热情似乎已将窗外的雨水和凉意隔绝在外。
打破“口传心授”局限,花西子为非遗传承拓新路。
9月16日,成都阴雨连绵,彭州市隆丰小学的教室里,锣鼓声骤起。
学生们紧紧围成几排,跟着川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芸学着抬手、转腕、运步,“手眼身法步”在他们的稚嫩动作里显得青涩,但专注和热情似乎已将窗外的雨水和凉意隔绝在外。
△非遗开学第一课:彭州市隆丰小学川剧课堂
同一天,成都市双流区永安小学孩子们的小手翻飞,刀锋游走间一张张红纸摇身成为一幅幅民俗艺术品;一百公里之外,峨眉山市第三小学的学生们正在练习峨眉武术,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嘿哈”之声铿锵有力;在雷波县金沙镇中心校,古老的彝族月琴随孩子们拨弦响起,一曲曲民族旋律轻轻流淌进课堂。
△非遗开学第一课:成都市双流区永安小学剪纸课堂
△非遗开学第一课:峨眉山市第三小学峨眉武术课堂
△非遗开学第一课:凉山州雷波县金沙镇中心校月琴课堂
近日,成都、凉山、峨眉山、绵阳等四川省60余所学校陆续开启非遗开学第一课,从川剧到剪纸,从峨眉武术到彝族月琴,“花西子薪火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公益项目,让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进孩子们的日常。
四川省教育基金会党委副书记蔡建明表示:“非遗开学第一课,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校园生动重现的重要一课。各地学校通过非遗课程常态化、校园文化特色化的形式,让非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注入活水。”
从2017年诞生之初,花西子便以传承东方文化为己任,其所承载文化内涵与社会责任已十分深厚和广阔。
从“雕花系列”“陶瓷系列”“刺绣系列”“同心锁口红”到近期推出的宋锦高定新品,花西子持续将民族文化赋新于非遗妆品,并推出了“苗族印象”“傣族印象”“蒙古族印象”民族系列产品,传递多元民族文化之美。
花西子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止于产业应用,还在于公益笃行。早在2021年,花西子便启动了薪火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
在四川凉山三年多的实践中,该项目通过开发非遗校本教材、开展非遗教学、实施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实现非遗文化从‘课程导入’到‘在校园体系化、常态化传承’的转变,让彝绣、月琴、阿都高腔、彝族口弦、朵洛荷、金江鼓乐、蹢脚舞、傈僳族火草织布等数十项遗技艺走进课堂,获益师生超10万人。
今年5月,薪火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把凉山“非遗校本课程”创新模式带到四川全省,并于近期将覆盖彝族月琴、彝族口弦、藏文书法等课程的首套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指导用书正式投入使用。
△彝族月琴、彝族口弦、藏文书法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指导用书
△首套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指导用书正式投入使用
过往,非遗传承主要依赖“口传心授”,显然这种传承模式在校园难以形成系统化、可持续的教育体系。2022年起,花西子公益团队组建了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育专家、教材开发专家等50余人的专家团队,开发非遗教学指导用书。
该指导用书从知识点梳理、教案设计到专家评审,均需经过严谨、细致的打磨,力求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科学、系统、专业的教学依据。
花西子母公司宜格美妆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曾敏表示:“通过开发非遗教学指导用书,打破非遗传承依赖‘口传心授’的局限,促进学校间、非遗传承人与在校老师间的资源共享,让非遗教学实现特色化和标准化的融合。”
川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芸受聘“川剧”课程建设专家,负责非遗教学指导用书的研究、编写与师资培训指导工作。刘芸分享道:“川剧对基本功要求极具魅力,一个眼神、一个指尖动作都要精益求精。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专家团队为川剧进校园所编写的指导用书,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非遗传承之路也能越走越稳。”
△刘芸受聘“川剧”课程建设专家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加强非遗师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非遗师资的紧缺,非遗传承人教学规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其难以覆盖到更多的学生和学校。
去年9月,薪火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创新性地发起“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推动“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落地。
截至目前,已有22名在校老师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式拜师,覆盖阿都高腔、彝族漆器、金江鼓乐等1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
未来,项目还将面向四川省20所项目学校的在校老师招募培育对象,携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更多在校老师有机会系统性地学习非遗知识与技艺,扩大非遗教学的师资队伍,以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作为2024年度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入选案例,“薪火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已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案例库,在国际培训工作中使用,并进一步促进了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着深厚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更是联结着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
然而,不少非遗面临着的,却是无人问津、即将失传的尴尬现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从教材、师资到课程体系,花西子创新地将非遗教学在校园的场域里一环扣一环地搭建起来,并试图回答一个更大的问题:民族文化如何在当下生长?
答案或许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去补充。但至少在这个开学季里,当学生们跟着传承人抬手、转眼、亮嗓时,非遗的薪火、民族的自信已经传递下去。
来源:化妆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