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再陷绝境!锤子科技列失信名单,真还传神话破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9 10:26 1

摘要:罗永浩又上热搜了。不是因为新的创业项目,不是因为直播间的“交个朋友”,而是因为一张“失信被执行人”通知书。9月17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锤子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两条失信信息,涉及与紫辉创投的借款纠纷,履行情况为“全部未履行”。这距离他宣布“放弃追

罗永浩又上热搜了。不是因为新的创业项目,不是因为直播间的“交个朋友”,而是因为一张“失信被执行人”通知书。9月17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锤子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两条失信信息,涉及与紫辉创投的借款纠纷,履行情况为“全部未履行”。这距离他宣布“放弃追究西贝”仅过去半个月,距离他喊出“5亿债务火力全开还”刚满一年。

一个曾靠“真还传”封神的创业者,为何突然成了法院公示的“老赖”?手握交个朋友公司2.39亿现金的罗永浩,真的还不起这笔钱吗?这场持续3年的罗郑之争,撕开的何止是两个人的恩怨,更是整个创投圈最丑陋的遮羞布——当商业规则遇上江湖道义,当投资变成“借钱”,当创业者的“情怀”撞上投资人的“账本”,谁在撒谎?谁在演戏?谁又在这场资本游戏中,成了最可笑的小丑?

一、1500万债务:是“投资失败”还是“借钱不还”?

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那年锤子科技融资,紫辉创投的郑刚砸下1500万。按照罗永浩的说法,“这在当时是救命钱”。可谁也没想到,这笔“救命钱”会在8年后变成“索命钱”。

2023年,罗永浩带着AR创业项目“细红线”归来,提出用新项目3.72%的股权补偿锤子科技老股东,条件是老股东放弃回购权。郑刚炸了:“3.72%股权值几个钱?我投的1500万是借款,不是打水漂!”罗永浩则回怼:“投资不是借款,失败了就是失败了,补偿是情分,不是本分。”

这话听着仗义,却经不起推敲。紫辉创投的1500万,到底是“股权投资”还是“债权借款”?法院的判决已经给出答案:如果是股权投资,郑刚无权要求回购;如果是借款,罗永浩必须还。而现在,锤子科技被列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意味着法院认定这笔钱的性质更接近“借款”——至少在法律层面,罗永浩输了。

更讽刺的是罗永浩的“优先还债论”。2024年他公开表示:“郑刚长期造谣辱骂我,他的钱我放最后还。”可交个朋友中期报告显示,公司现金及等价物达2.39亿,上半年净利润5500万,1500万债务并非还不起。为什么宁愿被列为失信人,也要把郑刚的钱拖到最后?

答案或许藏在罗永浩的“道义人设”里。他一直强调“补偿是情分”,可当情分变成法律义务,人设就碎了。他想证明自己是“讲道义的创业者”,却用最不道义的方式对待债主——你骂我,我就不还钱。这种“江湖逻辑”,在商业规则面前,注定是自欺欺人。

二、“真还传”的真相:2亿现金躺着,5亿债务还了多少?

罗永浩的“真还传”曾是互联网史上最成功的个人IP营销。2020年他宣布“6亿债务已还4亿”,2022年说“还剩5亿”,2024年喊出“火力全开还完”。可直到2025年9月,“真还传”的最新进展停留在“优先还其他债主”,郑刚的1500万成了“最后一笔”。

但交个朋友的财务数据暴露了玄机:2025年上半年收入6.19亿,现金2.39亿。如果真想还债,1500万不过是公司半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为何迟迟不还?

更耐人寻味的是罗永浩的“资产腾挪术”。他把交个朋友的股权多次转让,个人从公司“淡出”,却又通过直播分成、播客项目赚钱。有媒体测算,他个人年收入保守估计超1亿,可“真还传”的进度却像蜗牛爬。难道“还债”只是他维持曝光度的工具?

郑刚的愤怒或许正在于此:“他一边喊着还债,一边拿着钱搞新项目;一边说‘投资有风险’,一边用老股东的钱填自己的窟窿。”当“真还传”从励志故事变成营销话术,罗永浩的信用正在加速透支——观众可以原谅一个失败的创业者,但绝不会原谅一个撒谎的“老赖”。

三、创投圈的遮羞布:当“投资”变成“借钱”,谁在破坏规则?

这场纠纷的本质,是创投圈最拧巴的矛盾:投资人想赚“稳如存款”的收益,创业者想玩“无限责任”的游戏。

郑刚的逻辑很简单:我投钱是为了赚钱,你失败了就得回购,这是合同写的。罗永浩的逻辑却很“江湖”:投资哪有稳赚不赔的?你当初看好我,现在失败了就该认栽。

可翻开锤子科技的融资协议,紫辉创投的条款里确实有“回购条款”——如果公司5年内未上市,创始人需按8%年化利率回购股份。罗永浩现在说“投资不是借款”,当初为何要签这样的协议?

这暴露了创业者的普遍心态:融资时承诺“兜底回购”,失败后又喊“投资有风险”。而投资人也一样:明知高风险,却幻想低风险回报,签合同时恨不得把“保本保息”写进条款,出问题了就拿合同当武器。

罗永浩和郑刚,不过是这场“双标游戏”的牺牲品。一个想用“道义”赖掉合同义务,一个想用“合同”绑架商业风险。最终,法院的失信名单给了这场闹剧最冰冷的注解:商业世界,规则永远大于情怀。

四、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是创业者,还是网红?

从锤子手机到AR眼镜,从直播带货到播客“十字路口”,罗永浩永远在“创业”,却永远在“失败”。他的每个项目都轰轰烈烈开场,灰头土脸收场,唯独“罗永浩”这个IP越来越值钱。

这次失信事件,与其说是商业纠纷,不如说是他个人定位的彻底暴露:他早已不是“创业者罗永浩”,而是“网红罗永浩”。创业者需要敬畏规则,网红只需要制造话题。

看看他的操作:和郑刚互怼时,把微博变成“战场”;启动播客叫“十字路口”,郑刚就改ID“红绿灯”;现在被列失信名单,热搜词条#罗永浩 失信被执行人#阅读量已破5亿。他太懂如何用争议维持热度,哪怕代价是信用破产。

可网红的流量能当饭吃,却不能当钱还。当法院的执行通知书贴在脸上,当“真还传”变成“真赖传”,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或许只剩下一条路:要么放下网红身段,老老实实还钱;要么继续炒作,直到彻底被公众抛弃。

五、给所有创业者的警示:情怀不能当钱还,规则不能当屁放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地方在于:罗永浩曾说“补偿是因为情感和道义”,可他对郑刚做的,恰恰是最没情感、最不道义的事;郑刚喊着“按合同办事”,可当初签“回购条款”时,就没想过创业有风险。

给创业者的教训是:融资时别乱承诺回购,失败了别拿“情怀”当挡箭牌。商业的本质是契约,不是江湖义气。你可以感动自己,但不能绑架债主。

给投资人的教训是:别把股权投资当“高利贷”,签回购条款前先问问自己:如果公司失败,你真的能接受血本无归吗?没有风险承受能力,就别来创投圈赌。

而罗永浩和郑刚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创业者把“人设”看得比信用重,当一个投资人把“账本”看得比规则重,他们注定会在“红绿灯”前撞得头破血流。

最后问一句:罗永浩手里的2.39亿现金,什么时候能真正用来还债?“真还传”的结局,是浪子回头,还是一地鸡毛?或许答案,就藏在他下一次直播带货的话术里——只是那时,还有多少人愿意相信“交个朋友”这四个字?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