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麻城而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不断挖掘独具特色的麻城移民文化,推动孝感乡移民文化高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麻城而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不断挖掘独具特色的麻城移民文化,推动孝感乡移民文化高质量发展。
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是独有的特色文化
“五百年前一台戏,祖祖辈辈不忘记。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大批孝感乡民或因躲避战乱,或因随军行动,或因行政命令,从自己的祖籍地出发,行程万里,来到巴山蜀水繁衍生息。规模之大、移民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在中国移民史上极为罕见,形成了具有坚韧不拔、勤劳勇敢、努力进取、开放包容等内涵的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
大别山精神丰富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内涵
大别山精神以“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为内核,是大别山地区革命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大别山个性和力量的精神总和,在大别山地区最具先进性和代表性。依托大别山精神建设个性鲜明的麻城孝感乡文化,将更能展示坚定、勇敢、顽强的品质,更能激发勤劳、吃苦、向上的坚韧。以大别山精神丰富麻城孝感乡文化内涵,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将会更加灿烂多彩。
以大别山精神引领服从大局、目标坚定的孝感乡移民文化品格。明朝初年,朝廷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政策,从孝感乡向四川移民。在大局面前,孝感乡民众舍弃家园、背井离乡,从故土迁徙到四川。他们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创业兴家,繁衍生息,创造出新的财富和生活,奠定了天府之国的基础,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创业代表和移民后裔。革命烈士李硕勋,出生于四川省高县,祖上于明成化年间迁居四川。1931年6月,李硕勋任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受党的委派前往海南领导武装斗争,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他用“我是共产党员”回答,不泄露党的半点秘密,牺牲时年仅28岁。李硕勋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战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典范。弘扬大别山精神,传承移民文化的优秀品质,能够坚定信仰不动摇、咬定目标不迷茫,在前进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以大别山精神拓展包容大度、协作共赢的孝感乡移民文化视野。孝感乡作为“江西填湖广”的聚集点和“湖广填四川”的始发站,是重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展现出固有的热情和包容,以至于不少移民在这里定居,麻城和江西也处成了“老表”,与川渝处成了“老家”。移民为四川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将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农作物带进四川。移民后裔阚昌言在任四川德阳知县时,结合麻城的生产经验和四川的自然条件,写下《农事说》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技术,他巡视陇亩、劝课农桑,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移民带来的风俗习惯,形成“楚风半杂蜀人风”的大融合格局,以至于川渝大地,无论是街市、村落的建筑风格,还是艺术、方言和饮食文化,都蕴含着湖广麻城的文化元素。开放的姿态,使得麻城孝感乡移民在全新的环境中续写辉煌的巴蜀文化。弘扬大别山精神,发扬移民文化的协作品质,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胸怀大局求上进、奋斗不止永向前。
以大别山精神提高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孝感乡移民文化斗志。麻城移民入川路线长、时间久,需要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需要勇敢和坚定。陆路迁徙全程1780公里,水路全程2830公里。不难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长途迁徙,有多少艰难险阻,有多少激流险滩。雅安刘绍世在麻城拥有知名商号“彭协昌”,由于官府需要,作为清军后勤保障来到四川,开始第二次艰辛的创业。迁徙的艰难,学者陈世松曾经描述了“干粮、盐蛋和岩洞”。而作家艾芜在《我的幼年时代》讲述“每顿饭取出来,拿筷子尖沾点咸味尝尝”的故事,移民歌谣唱道:“辗转跋涉三千里,插占为业垦大荒。被薄衣单盐一两,半袋干粮半袋糠”。住宿屋檐下、石墩上、墙边下、密林中,野兽出没、疾病瘟疫,是家常便饭。绝大多数移民拖家带口,推独轮车、用翘扁担、竹箩筐、竹椅子等肩挑背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容迁徙的困难都不为过。抵达居住地后四顾茫然、举目无亲,如何垦荒生息,艰难的处境超出想象。作家艾芜又写道:“那时候成都平原里面,到处都长起竹树野草,荆棘蓬蒿,晚上则有成群的狼嚎,可怕的虎叫。”移民们不论是哪种身份、哪种方式迁徙,都只能白手创业,勤耕劳作、节俭持家,这就是优良的家风。麻城孝感乡的优秀文化传承,磨炼的是坚强意志,激励的是担当作为的优秀品格。弘扬大别山精神,发扬移民文化的节俭勤劳、善于作为的优良作风,能在新时代里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弘扬大别山精神推动移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近年来,麻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文化的传承创新,举办寻根推介会、移民文化座谈会、寻根祭祖大典,策划学术研讨会,综合发力,不断创新和探索移民文化发展新高度。尚需进一步发力:
塑造品牌,让孝感乡移民文化活起来。瞄准建设世界级移民文化遗产地的目标,着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移民文化地、移民寻根目的地,打造金字招牌。建立四级非遗机制,将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寻根祭祖习俗、以孝感盗的故事等纳入非遗传承管理。建立6大寻根片区,设计12条寻根线路。建立“走亲式”“接亲式”服务流程,建设“孝感乡客栈”,打造一体化寻根基地,提供“吃、住、游、寻、娱”一站式服务。
提升格局,让孝感乡移民文化立起来。将孝感乡移民文化纳入长江文化的研究课题,推动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与长江文化融合。作为长江支流,麻城境内举水河、巴水承载着长江流域两次大规模移民运动的历史记忆,是长江流域人口流动的历史缩影,在水运、农耕、商贸、方言、民俗等方面,移民文化与长江文化形成了“同源共流”的互动格局。
讲好故事,让孝感乡移民文化动起来。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排演沉浸式小剧《以孝感盗》、国家级非遗东路花鼓戏《麻乡约》、麻城非遗快板、麻城花挑《福田白菊开》舞蹈等节目,提高游客体验感。创新一批宣传矩阵,提升“川渝之根 老家麻城”形象宣传效应。推动融媒传播,推广“天下麻城人”专栏与视频,开设“寻根专栏”视频专号,做好“重访移民古迹”系列视频,对移民文化、移民遗址、名人故事、麻城特色进行全方位宣传,提高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
来源|黄冈日报
投稿邮箱|mcswxcb@126.com
来源:麻城宣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