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逸泉:靖江市生祠镇七里村人,1926年1月生。1942年5月入伍,194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靖江县独立团战士,班长,连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县总队政治处副主任,宜兴县兵役局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第一文化学校二大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
1955年第一次授军衔,展逸泉身着礼服留影。
【人 物 简 介 】
展逸泉:靖江市生祠镇七里村人,1926年1月生。1942年5月入伍,194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靖江县独立团战士,班长,连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县总队政治处副主任,宜兴县兵役局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第一文化学校二大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系政治处副主任、系副政治委员和政治委员,江阴县委书记,苏州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88年8月,因病离职休养。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8月,在苏州逝世。逝世前,为苏州军分区顾问。
展钧:展逸泉之子。
【口述内容】
我叫展钧,生于1952年。从学校出来到部队,在部队里20多年,后来转业到外贸系统工作,一直到退休。我父亲叫展逸泉,是个抗日老战士,1942年参加革命。他16岁参军,就在我们靖江独立团。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后到江南剿匪,参加大大小小战斗上百次,多次负伤,也多次荣立战功。
1949年9月拍摄于无锡太湖鼋头渚。前排左起:祝自荣、曹宗汉,后排左起:蒋九容 、展逸泉。
我父亲是家里面的独子,读过六年的私塾,当时算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了。但是他的两个姐姐和三个妹妹就没那么幸运了。因家中贫寒,不仅没有书读,其两个姐姐很早就出嫁了,两个妹妹很小就送给了别人家。也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我的五个姑妈用自己的苦难帮助了父亲的成长。我的二姑妈是在结婚后不久在日本鬼子“扫荡”时被杀害的。带着这样的情感与仇恨,父亲他16岁不到就参加革命。我在想啊,这是不是与他在学校里受到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有关。他到了部队,第一年就得了疟疾,打摆子,病得很重,部队就让他回家休养一年。病养好后,还没到一年,父亲又打听部队在什么地方,就毅然决然地又参加革命了。这说明他参加革命的意志还是很坚定的。1942年,是抗日战争比较艰难的一年,当时的环境还是很艰苦的。
在部队里,每次参战父亲都很勇敢,冲锋在前,不到一年就入党,很快当上了连队指导员。他一直在靖江独立团,没有离开过,后来就是当靖江独立团的营教导员,父亲也不离开火线。他虽然是教导员,政工干部出身,但是他打仗都是冲在前面的。靖江党史办一些资料里面,我看到一些老同志回忆说,我父亲身材很魁梧,块头又大,打起仗来就端着冲锋枪,一个人冲在前面。所以他多次负伤,脚上的弹片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拿出来。我父亲参加了很多次战斗,包括抗战期间对日伪军的多次打击以及著名的“苏中七捷”的战役。
靖江独立团被誉为“在开展敌占区游击战争的方法与配合主力自卫战争的战略贡献上,是一个范例”,“堪为华中地方武装、民兵之表率”(分别见《新华日报》1946年8月20日延安版及8月24日华中版)。靖江独立团的出色表现,曾被延安广播电台报道,也得到了华东野战军的多次表彰与嘉奖。
父亲直接参与的一些战斗都能为靖江独立团增光添彩,每每讲起这些,父亲都会觉得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一个事儿,荣誉感油然而生。
现在回忆起来,父亲的一生确实是短暂而光荣的,除了英勇战斗之外也确实有一些闪光点值得追忆。
1950年春,渡江战役后已上升为主力的靖江独立团一营主要领导在宜兴合影。前排左起: 营长张信、连长刘炳林、庞耕生,后 排左起:教导员展逸泉、沈网祥、戴承理。
他先后在靖江独立团、宜兴兵役局、南京军区第一文化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苏州军分区工作过。1970到1974年还在江阴县委当了四年的书记。总之,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无论在什么状况下,他都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培养哺育之恩。努力提高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职。
尤其最考验人的一件事,就是由于“文革”中蒙受不白之冤,在1970年院校编制精减时,他的职务由正师级直接被降为正团级,其原来的几个部下职务都安排得比他高,但他坚定地服从组织安排,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直到几年后军区专门下文为他做了平反决定。这一点,当时许多曾经的战友都为他打抱不平,但父亲却认为组织政审问题能弄清楚最重要,不能背着黑锅去见毛主席。职务高低不算什么,想到身边那些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战友们,自己还活着为党和人民工作就已经很满足了。
1956年开始,父亲在军队院校三年学习期间因门门功课五分,荣立了三等功,后直接留院校工作,要知道在和平环境下立功受奖并非易事。在外语学院他为军队外交人员的培养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学生有许多成长为部队的将才。
在江阴工作时,他长期蹲点在华西村,关心支持了像吴仁宝这样的先进典型。那时,他多次带我们去华西村参观学习,对那里的建设发展如数家珍,还保存了不少有关华西村建设的图片资料。1991年在他病重住院时,吴仁宝同志还专程前来探望,后来又派他大儿子吴协东参加了父亲的追悼会。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着他们之间的友情以及对父亲的尊重和认可。参加革命这么多年,我父亲心里一直没有离开部队,也没有离开我们家乡这块热土。那时候靖江党史办每年搞征集活动,他都积极参与,靖江革命斗争史的这个资料,他也写了不少。总之,他对我们靖江这片土地,是非常地热爱,他是我们靖江的一个优秀的儿女,所以我们也会传承和继承他的这种优良品质和传统。
20世纪80年代在靖江编纂党史时老同志合影。第二排左二为展逸泉。
说到优良品质,我父亲是一个艰苦朴素的人,衣食住行方面从来不讲究,更不会铺张浪费,用他的话说就是现在要比战争年代好得多。我父亲他一辈子基本上没有脱离部队,所以也没有离开过军装。到了地方以后,他做过一两套中山装,但他很少穿,大部分都是穿的军装。一直到他逝世,穿的还是军装,盖着党旗。所以我就觉得,他身上始终有军人的魂。
我的母亲叫范继英,今年98岁高龄了。她一生追随父亲无怨无悔。解放前,不畏风险,坚守家园,解放后随军奔波,勤俭持家,哺育了我们四个子女。无论顺时还是逆境,她永远是父亲的坚强后盾,如今父亲去世三十余年了,每逢他的生日、忌日及清明节,母亲都会带领全家进行悼念,教育我们继承父亲的品质和遗愿。我父亲走得太早,1991年就去世了,没有过上什么太好的生活,我经常会想到他,有时候做梦也会梦到他,因为他对我影响太大。我17岁时,是父亲把我送到部队的。我们家姊妹四个,我有个姐姐很小就被他送到部队。他很爱我们几个子女,但是他也很严格,从来不允许我们有什么特殊化。我父亲这一点,也是我们比较敬佩的地方。
我父亲和在靖江跟他一起战斗的战友,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写日记,十几本厚厚的日记渗透着他一生的情感与情意,其中最凸显的是浓浓的故乡情、战友情。天南海北的靖江独立团的老战友相聚在一起,他们都会畅叙友情至深夜,记得孙蓝芳、父亲的战友陈蕃他们来苏州时就会在家里促膝长谈至天明。
2022年7月,展钧在口述历史现场。
特别是在我父亲晚年的时候,苏州有不少我们靖江的老同志,像汪青辰、贾剑平、翟兴哉、周爱芳、陈锡周、仇国良、杨炳龙、赵灿、薛学礼、郭云等,当时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会谈到许多过去的事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父亲讲到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我们处于这个战略防御阶段,靖江独立团开始北撤。经过靖如界河的时候,有好多战友正在过河,敌人就在后面架起机枪扫射,牺牲了很多人。我父亲经常会回忆到这个情景,很痛苦,有时候,是真的眼泪都出来了。我父亲对牺牲的战友十分怀念,写了关于沈杰、王希贤、季藩等烈士的许多悼念文章,希望将他们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发扬光大。退休后他几乎每年都去孤山(当时是烈士陵园),去看望他的那些战友,去凭吊他们,悼念他们。他经常和我们子女们讲,我们现在日子很好过,但是和我们一起参加革命的战友,他们牺牲在这片土地上了。
我们怎么能把他们忘了呢?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包括现在,我们靖江的发展也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批为靖江解放而牺牲的同志,包括那些为靖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同志。真的,我们要经常地怀念他们。
去年10月份,我们苏州的一批老战友的后代到靖江弯腰沟新的烈士陵园去看了一下。我就觉得,哎呀,我们靖江在这方面做得真的是不错,把这个光荣的历史记载下来,传承下去,让我们更多的年纪轻的,靖江的后一代、新生代,能够看到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也让我父亲他们老一辈在九泉之下能够安宁,靖江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我父亲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经历,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们能够一直永记在心,永远不忘。
【采集时间】2022年7月8日下午
【采集地点】苏州市人民公园内
【采集整理】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来源:长三角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