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做“学曹冲,称大象”科学小实验、手绘“地道战”结构图、寻找牛郎织女星;数学课上,老师携带自制的“九九乘法表”学具,让口算背诵多了一份“做游戏”的新鲜感;科学老师开发“藏在地图里的历史”微课程,让学校增添一门备受欢迎的校本课程……在近日举行
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做“学曹冲,称大象”科学小实验、手绘“地道战”结构图、寻找牛郎织女星;数学课上,老师携带自制的“九九乘法表”学具,让口算背诵多了一份“做游戏”的新鲜感;科学老师开发“藏在地图里的历史”微课程,让学校增添一门备受欢迎的校本课程……在近日举行的“青年教师科学素养成长营”阶段性成果展示会上,济南市历下区弘毅小学交上了一份科学教育的创新“答卷”,让与会人员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近年来,弘毅小学在“务本立道 本立道生”办学思想和“弘爱求实,毅行致远”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努力推进学校五育并举、内涵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学校将“弘毅文化”与“科学家精神”结合、“务本立道”与“课本里的科学”结合、“泉引桥”衔接与小初科学实验衔接结合,立足师资软实力、全环境协同育人资源“两个基础”,进行了好奇心驱动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小初科学实验方法与内容有效衔接的实践研究,并以“青年教师科学素养成长营”为着力点,形成了“全面育人”的科学教育格局,用实际行动积极回应了“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政策。
“概括来说,弘毅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创新与特色,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和‘两个基础’。”济南市历下区弘毅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卉说。
首先便是“弘毅文化”与“科学家精神”的结合。在发展过程中,学校不断深入挖掘“弘毅”的内涵文化,提炼了“弘毅”文化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人文情怀。在推进科学教育工作过程中,学校将“弘毅”的精神内涵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相结合,引领师生弘扬科学精神,树立强国梦。这一结合,解决了“价值引领”的问题,将科学教育放到了学校发展顶层设计的高度。
“务本立道”与“课本里的科学”结合,明确了“落实途径”的问题。高卉说,以“务本立道”为办学思想,是指教师要致力于最根本的教育之本、教育之道。在科学教育的推进中,学校也贯彻了这一思想,聚焦课本大力实施“以本为本”科学教研与教学。
“泉引桥”衔接与小初科学实验衔接的结合,让学校进一步细化了科学教育特色发展的“着力点”。学校以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课”为切入点,以课题为引领,从长视距与宽视野、衔接与贯通的教育观点出发,立足教材,研读小学科学实验分类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实验之间的衔接点,从而制定有效的实验策略。目前学校已带领研究组进行了小初化学、物理、生物的科学实验梳理,并对研究组成员进行了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培训讲座。
在做好“三个结合”,为科学教育绘出“路线图”的同时,学校努力夯实“师资力量”“全环境协同育人资源”两个基础。面对“提升教师科学素养”这一业内公认的“硬骨头”,弘毅小学迎难而上,于今年成立“青年教师科学素养成长营”,让全校35岁以下所有青年人成为一名“成长营”的新生,在“科学素养成长营”这所学校中的“学校”里,以“班组”为单位,以系统的“教师科学素养发展课程”为学习材料,以“学、思、行、著”为发展方略,以“学习者”身份投入科学素养的“学习、再学习”中。
“青年教师科学素养成长营”设立了班建制、学分制、考核评价机制,设置了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组织委员与宣传委员等职务,并制定了严谨可行的学习计划。
针对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科学素养成长营”主要从“深化”“衔接”两个方面着力。学校引导教师学习科学教育文件,把握科学教育方向,并努力吃透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点,以纵横关联的视角看待教材。此外,学校还立足衔接,梳理出小初科学实验的衔接点、融合点。
据学校教务副主任王雪介绍,科学课题组通过学习科学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新课标”,对小初实验教学在理论与目标上的贯通性、技能的衔接性、思维的递进性上进行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深入且细致地研读小学科学教材以及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本。“在研读过程中,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与实验内容,仔细剖析其中所蕴含的基础科学概念、原理以及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比如,对于初中物理课本,他们从力学、电学、光学等各个知识板块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其与小学科学知识存在的内在联系。这样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入研读,为小初科学实验衔接课题的顺利推进奠定极为关键的基础。”王雪说。
目前,课题组经过多次设计、实践,已重点打磨出《哪杯水热》《陶瓷材料》两个典型课例,并系统且全面梳理了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化学实验之间的衔接内容,这为科学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学科、全过程提升青年教师科学素养让“多一份科学视角”成为教师自觉在科学课堂上,学生们专心探究风形成的原因。
在聚焦科学教材、科学课堂的同时,弘毅小学聚焦“如何在课程中提升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如何以科学的视角看教材”两个问题,从课程创生、科学实验、自制教具、科学书籍阅读等几个方面,全学科、全过程提升青年教师的科学素养。
在课程创生方面,学校引导教师秉承“多一份科学视角”的原则,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目前已开发出“百年胶济路,自立向未来”、《古诗里的科学》、《小社区大科学》等校本课程。
据青年教师庞凯华介绍,在翻阅大量书籍后,他和课程创生小组梳理了科学、语文、道法、劳动、美术等学科1至6年级教材与“胶济铁路”的融合点。基于这些融合点,“百年胶济路,自立向未来”这一校本课程正在各学科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着。“课程创生是一个有创新性、突破性的课程项目,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成就感。”庞凯华说。
除开发校本课程外,学校还从课程创生的角度,开展“科学+跨学科”的案例研究,让教师通过研课、上课、思课,对科学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教学有了日益清晰的认识。
语文教师韩孟孟选取《曹冲称象》进行了跨学科思维下的科学渗透。当以跨学科思维审视教材时,她自觉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补充。她带领学生进行了“学曹冲,称大象”的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称重量、做记录、思考比较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物理沉浮现象。“不仅学生感兴趣,作为老师的我也乐在其中。跨学科思维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让我再看教材时,觉得格外有趣了、更加丰盈了。”韩孟孟说。
同样,语文教师郭洪芹对凿壁借光、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等经典故事进行了科学视角的探究。以凿壁借光为例,她带领学生一起使用纸板、透明玻璃、手电筒等,制作一个模拟凿壁借光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光是怎样传播的”的小实验。“当光线成功穿透纸板并在黑色纸屏上形成光时,孩子们发出了惊叹声,‘哇,亮了,真的亮了’!从此,我们就一发不可收,经常性开展科学小实验。”郭洪芹说。
在推进课程创生、跨学科研究的同时,弘毅小学把“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作为必修版块,要求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观、具备扎实的实验知识与熟练的实验技能、将实验教学融入基础教育各个学科。为此,学校梳理出“青年教师必会做的20个科学实验”,如显微镜的使用、小孔成像、力学实验、弹力实验、轮滑实验、杠杆实验等。
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自制“学科教具”。有的老师制作了“纸杯小音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的老师制作了走马灯,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有的老师制作了潜望镜、竹节人等教具。“通过自制教具学具,我发现‘动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锻炼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也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务实。”教师候东梅说。
学校还通过“微课题”提升教师在探究与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数学学科目前已开展了《数学家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教学研究》《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两项“微课题”研究。语文组正在编制《古诗中的科学奥秘——语文实践读本》一书,引导学生围绕“古诗里的科学”进行项目化、跨学科学习。劳动学科、美术学科则开展了《“科技+劳动”融合教育路径探索实践》《基于STEM 教育理念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等“微课题”。
重构课堂模式,整合多方资源
在家校社“三维联动”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劳动”二十四节气课程之节气科学课。
在提升教师队伍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弘毅小学围绕课堂提质、小初衔接、社会力量整合等方面构建“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格局。
在课堂提质方面,学校一方面以“以本为本,从教材解读出发”“在全学科中渗入科学教育素养”“各学科围绕核心素养下的多样化、风格化形成”为三个步骤推进课堂教学提质行动,一方面进行好奇心驱动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学校围绕“弘毅”校训,弘扬“好奇心”品质,实践“弘毅立志,科学报国”的行动精神。将以“好奇心驱动”的策略研究和“小问号”项目撬动儿童学习方式变革,以个性化学习方式激发与引爆儿童的好奇与创想。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课堂重构,以问题驱动科学思维”“课程创新,促进好奇转化为志趣”“空间拓展,让好奇随时随地生成”三个路径。
在课堂重构方面,学校在全学科中实践“弘毅志 好奇心”科学渗透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预学存疑质疑——任务导学问学——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提升——生长疑问,让儿童学习始于疑长于疑。在课程创新方面,学校开发或引进旨在促进学生好奇心转化的课程,如编程、车模、航模、机器人、机械等,融进学校的课程体系,以课程的丰富性探寻儿童好奇心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而在空间拓展方面,学校积极创设情景化、生动化的场景,培养学生“问学”的习惯和能力,并通过年级“问号墙”、班级“问号角”,设立“你问”“我答”“反复求证”3个板块,让真实问题都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
此外,学校通过公众号、视频号平台,依托科学教材,定期围绕一个项目主题(包含3—4个小实验)推送系列实验资源包。学生在家庭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记录。教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学生“家庭实验室”自主实验情况,并进行线上点评和指导,从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到实验原理分析以及实验操作的小细节,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延伸探究,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社区科学共育联盟的设立,是学校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开展“社区生态科学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社区中找到各种与科学相关的元素。比如,从生态学的角度观察社区中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存策略和相互关系;从物理学的角度,探究社区中光的反射、声音的传播、能量的转换等相关物理现象;从化学与生物学的角度,了解水的净化、垃圾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过程,了解清洁剂、肥料等化学产品的使用。
“家庭小小实验坊”项目的设立,也为科学教育的开展扩大了阵地。学校建立科学实验平台,实现学生、家长联名登录,设立亲子共实验等特色课程,倡导家长观看、学习、操作科学实验。总之,以学校为本体、社区为阵地、家庭为平台,有效发挥“家校社联动”机制效应,通过“社区生态综合实践”“家庭小小实验”“科学家进校园”“家长讲课堂”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形成孩子科学素养形成过程中家校社的“三维联动”,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植根生长。
科学教育的扎实开展,让学校近年来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少年儿童七项技能展演、济南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展示活动、济南市青少年科技节、济南市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历下区中小学科学创新实验大赛、科普剧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2024年,学校申报了科学教育专项课题《小初衔接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积极参与科学主题跨学科案例评选、科普剧评选等。学校的“课本里的科学”科技节等活动被多家媒体关注并报道。
“下一步,学校在开足开好科学课的同时,将以‘弘毅创新之基,务本科学土壤’为主题,大力实施‘创新赋能’行动,聚焦科学精神、重视实践创新素养发展,实施科学兴趣激发‘弘梦工程’、科学素养培养‘务本工程’、科创人才培养‘学毅工程’、科教资源开发‘桥梁工程’。立‘弘毅’之志,酬强国之梦,引领弘毅学子阔步走在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上。”高卉说。
来源: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