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他们是“两山”滋养的新生代,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业,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让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青春与
编者按: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他们是“两山”滋养的新生代,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业,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让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青春与青山双向奔赴,山水间的幸福画卷,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卖掉城里两套房,换来满山花椒树,这个“90后”重庆小伙周江,赌赢了。十年前,重庆丰都县保合镇金盘村800亩花椒林还是一片荆棘丛生的撂荒地。周江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创业,带领乡亲们栽种花椒,目前年产量超300吨,产值达280万元,百余乡邻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周江用十年光阴将荒山染绿,让椒香浸润乡野,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誉的“花椒大王”。
800余亩的花椒田是村民的“绿色银行”(央广网发 杜宏超 摄)
晨光为笔,椒林为布,椒林被镀上金边。早起的椒农已戴着遮阳帽、裹着厚手套,在枝叶繁茂的花椒树间穿梭忙碌,剪枝起落声与爽朗笑语在山间此起彼伏,枝叶携着椒香坠入沃土,劳作的韵律在满山青翠间荡漾不绝。
卖掉两套房回乡种花椒 他赌赢了
34岁的周江常年在户外劳作,皮肤呈现出健康的小麦色,一双粗糙有力的手见证了他深耕土地的岁月。这个土生土长的保合镇金盘村人,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丰都县椒旺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剪花椒的周江讲起创业故事滔滔不绝(央广网发 罗铁成 摄)
周江的创业故事要从十几年前说起。
18岁的周江高中毕业后,迫于家庭经济压力,他不得不外出打工。在重庆主城打拼的那些年,他在装修公司里跑过采购,大学城熙街支过面摊。独自在外漂泊的日子,家乡的土地始终是他心中最深的牵挂。
每次返乡,望着撂荒地里老人佝偻的背影,周江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种地的几乎都是年迈老人,他们辛劳一年,种的菜还只能自给自足,更谈不上多余的收入了。”
“城里生活不好吗?非要搞农业?”2016年,当周江把回乡创业的决定告诉父母时,电话那头,父亲沙哑的声音劈头盖脸砸过来。父母半生漂泊,就盼着儿子在城里扎根,如今他却要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点。周江攥着手机,望着窗外重庆主城的万家灯火,喉咙麻得发紧,没再多说一句辩解的话,一头扎回乡里。
起初,他尝试过多种创业:管护家里10多亩花椒、开辟场地养殖黑山羊……
但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头年暴雨冲垮羊圈、次年生态保护限制养殖场发展,加上市场行情波动,一年下来,周江不但没有赚到钱,还搭上了自己的积蓄,养殖场也被迫关停。他蹲在空荡荡的圈舍前,指甲掐进掌心:“家乡到底适合什么产业?”
转机在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江津的花椒产业。一番考察下来,周江发现通过现代化的种植技术、管理模式、销售渠道,花椒产业发展前景不错,加上自己也有种植基础,便下定决心“押”花椒。
“以往的管理模式太落后了,还经常找不到销路。”回到村子的周江一边在各大花椒产业基地“实习”,一边在自家10多亩花椒地“实践”。很快,新引入的管护技术和销售渠道就给他带来了第一桶金,让他迈出了成为“新农人”的第一步。
金盘村连成片的坡地(央广网发 吴银 摄)
“种植花椒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给村民带来收入。”一心想带动村子发展的周江萌生了扩大规模的念头。他和村民商量,让他们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拿出来用于集中连片发展花椒产业。
但让祖祖辈辈习惯了传统种植模式的村民接受新事物,流转土地,谈何容易?
“这荒坡种花椒?怕是连草都不爱长。”“我们把地给你种有啥好处啊?别到时候,地荒了,钱也打了水漂。”一旁的村民摇头附和:“祖祖辈辈都没弄成,你个后生凭啥能成?”
冷水一盆盆扣下来,周江没退缩。他带着厚厚的市场调研报告和规划图,用最朴实的乡音,掰着手指头一遍遍给乡亲们算账:种子、肥料、人工成本多少?丰产期亩产能达多少斤?按市场均价能卖多少钱?扣除成本,纯利润是多少?荒坡变椒林后如何涵养水土、改善生态……
白天顶着日头走村串户,晚上踏着月色登门拜访,他的诚意打动了乡亲们。
2017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曾当着全村人面拍桌子反对说“瞎胡闹”的“倔老头”,竟主动找到周江,第一个在流转协议上按下了红手印,“娃。”他抬起头,嗓音沙哑却清晰,“我把这荒土坡,和我这张老脸,都托付给你了。”那一按,仿佛不是认可,更像是一场郑重的托付。接着,是第二户、第三户……五十亩零散的土地,如同涓涓细流,汇聚到周江手中。
土地有了,资金缺口又横在眼前。
他大腿一拍,干脆破釜沉舟,卖掉了自己在城里辛苦打拼购置的两套房产,筹集出启动资金。周江的坚持感染了村民,不少人主动加入其中。这个曾被村民称作"疯子"的年轻人,竟真用钢筋水泥换回了满山椒树。
无人机“飞防队”为花椒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初生的希望刚刚萌芽,考验便接踵而至。创业初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虫灾害,给周江上了深刻的一课。那一年,基地近三分之一的花椒树遭受重创,嫩芽卷曲、叶片发黄,产量锐减。看着自己的心血受损,周江心急如焚。他意识到,仅靠传统种植经验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力量。
痛定思痛,周江开启了“白加黑”的学习模式。白天,他扎根田间,仔细观察花椒树的生长习性,记录每一个细微变化;夜晚,挑灯夜战,通过线上农业课程、专业书籍学习理论知识。
不久,他担任了保合镇新农人互助会会长,在丰都农委的帮助下,学习之路也越走越宽。“过去一年就三四次培训,现在翻了一倍。”如今,周江每年能参加六七次外出培训,足迹遍布多省市,每次都悉心钻研当地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与技术经验。他还多次邀请西南大学的农业专家、农科院的研究员到基地实地指导,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专家的建议下,周江投入80余万元引入智慧农业系统,24小时监测土壤和环境数据,系统根据数据智能调控灌溉、施肥设备,实现精准作业,相比传统方式节水40%、节肥30%。为培育更优质的品种,他与重庆农科院合作建立花椒品种改良实验室,经三年试验筛选出“渝椒1号”,抗病虫害能力提升30%,亩产量从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麻味物质含量高出20%,一经推出便广受市场欢迎。
村民人力挑运花椒(央广网发 雷裕婷 摄)
金盘村的花椒林大多分布在60°陡坡上,传统的人工采摘运输不仅效率低,还成本高。周江创新引入无人机技术,组建了一支“飞防队”。
田间,两台大型无人机腾空而起,“嗡嗡”声一飞冲天,150斤花椒如乘筋斗云,从枝头直抵货车车厢。
“以前五个人要干一个星期的活,现在两个人两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周江介绍,一年中无人机使用率达六个月,飞防队由6个30岁以下年轻人组成,不仅会操作无人机,还掌握多种农机的使用。
周江用无人机吊运花椒(央广网记者 白刁尹 摄)
目前基地配置了5台无人机,包括价值4万多元的大疆T70P等型号。这些“空中卫士”不仅能高效运输、喷洒农药,还能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监测花椒树生长,提前预警病虫害。周江介绍,“未来我们会更注重绿色发展,通过智慧农业技术精准用药,减少农药使用量。将花椒废弃枝条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丰都县积极响应,将无人机纳入农机补贴名录。周江坦言:“政策的支持,让我们有信心将山地农业‘飞’向新的高度。”
“土发明”大能量 乡亲腰包鼓起来
随着花椒种植技术的成熟,周江着手产业升级。2019年,他牵头成立椒旺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引周边200余户村民入社。
周江还是个念旧又务实的人。他将自己曾经创业失败的“伤心地”——废弃的养殖场,改造成了一座崭新的花椒烘干加工房。
工人在现代化加工车间里烘干花椒(央广网发 雷裕婷 摄)
每年的6月,是椒林最辛香、椒农最繁忙的季节。20多名工人日夜轮转,采摘期持续一个多月。
清晨带着露水采摘下的鲜椒,被迅速运至加工房。车间里,6台大型烘干机日夜轰鸣。每台机器张开“大口”,一次就能吞下约6000斤鲜椒,再经过40小时的恒温慢烘,花椒的“魂”就被锁住了。
烘干的花椒颗粒饱满坚实,色泽青翠欲滴,表皮凸起的油胞清晰可见,粗糙刺手,指间轻轻一捻即碎,一股强劲辛麻的气息瞬间冲入鼻腔。
“花椒全身都是宝。”周江介绍,烘干完成之后再用筛选机分离杂质,将花椒、枝叶、籽分别分离出来。黑色的籽还可当作信鸽的饲料。
加了定制木板的烘干机正在运作(央广网发 雷裕婷 摄)
烘干机上方,还有周江自己定制的“小发明”,“目前市面上都买不到,这是我专门定制的热风循环木板盒。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每台机器每烘一次花椒即可节约燃料费300元。烘干能保持花椒青绿色泽,卖相和价格远胜晒干。”
为了在这片“麻香”里淬炼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周江又投入百万元建设现代化花椒加工车间,引进先进的烘干、萃取、灌装设备,开发出花椒油、花椒酱、花椒粉等10余种产品,其中,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生产的花椒油,最大程度保留了花椒的香气和麻味成分,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在销售环节,周江和妻子分工协作。他主抓生产技术,妻子则整理资料、访客户,夫妻俩拓展出线上线下双渠道,线下与商超、餐饮企业合作,线上开旗舰店、搞直播带货,去年“双十一”直播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如今,基地规模已达800余亩,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合作社社员每年还能获可观分红。
村民在田间剪花椒(央广网发 雷裕婷 摄)
“现在一个月还能挣个两三千元,比在家里闲着强多了。”花椒林里,50岁的村民许大姐握着电动剪刀抹了把汗,露出沾满麻香的双手。
曾经质疑的村民纷纷主动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连在外打工的周江父母也松了口:“等退休了,我们也回来帮你种花椒。”闲置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花椒产业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特色支柱产业。发展花椒产业,不仅让椒旺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得到发展,更让当地留守的村民得到实惠。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周江说,他还计划建设智能化花椒种植示范园,进一步拓展花椒的深加工领域,将加工、旅游等产业融合其中,开发花椒日化、保健品等高端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坚实。
麻香飘满振兴路 新农人谱写爱情“椒”响曲
2020年,为保障合作社长远发展,周江为花椒产品注册了专属商标,将夫妻两人的名字融于品牌之中。2021年,又成功申请绿色食品标志,为花椒产品贴上了品质与安全的“金名片”。
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份质朴的温情。“我叫周江,妻子叫熊春红,‘春’取自她名字。我们试了很多组合,最终选定一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名称。”周江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眼中满是幸福。从2016年相识起,熊春红就始终支持他的决定,不仅操持家中事务,更成了合作社的“外交官”,为产品打通市场立下不少功劳。
"和她一起种的花椒林,结出的果实比任何情话都更甜更麻。"周江摩挲着商标证书上的烫金字体,那里藏着只有他们懂得的密码。横竖撇捺间,既有一江春水的浪漫,也有春种秋收的笃定。当城市里的情侣用玫瑰表达爱意时,这对新农人夫妻正用缀满枝头的青花椒,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山盟海誓。
周江对新农人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央广网发 雷裕婷 摄)
除了深耕花椒种植,周江还敏锐捕捉到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潜力。一有时间,他便整合资源组建飞防服务队,对外提供无人机植保、运输等社会服务。飞手们常操作“铁鸟”,将科技的高效便捷播撒到涪陵、忠县、梁平等邻近区县的田间地头,既为更多农户解决山地作业难题,也为合作社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现代农业,缺的不是力气,是脑子里的新东西、新方法。”或许是弥补18岁就结束求学生涯的遗憾,今年34岁的周江仍在成人大学里学习。
如今,他已经取得了农民高级技师的证书。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简易实用的培训,毫无保留地将花椒种植管护经验、无人机操作基础等知识向村民倾囊相授。每个月,他都会不定时走访有需求的农户,与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探讨花椒产业的现状、技术难题以及市场行情。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新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模式。
2022年,周江入选丰都县首届“十佳新农人”,这份荣誉,让他肩头的责任更重了。“真盼着更多有知识、有想法的年轻人回来,带上新技术、新思维、新农具,用智慧和热爱耕耘这片土地的未来。新农村、新农人,大有可为。”
此刻,周江正穿梭在椒林间,汗水浸透衣衫,目光却始终专注于每一株花椒树的生长。这片漫山遍野的花椒林,不仅承载着他的创业梦想,更托起了村民们致富的希望。
总监制:张军 于锋
监制:王薇 张琼文 陶玉德
统筹:关宇玲 刘一荻 肖庆华
记者:白刁尹
实习记者:汪琴 雷裕婷 张静茹
鸣谢:丰都县委宣传部 丰都融媒体中心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