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亿人都在用来干啥?ChatGPT 报告揭秘,非工作用途占比超七成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9 11:37 2

摘要:七亿人都在用ChatGPT,但非工作用途占了七成以上?一份由 OpenAI 联合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How People Use ChatGPT》悄然上线,让很多人对 AI 的理解都发生了改变。

七亿人都在用ChatGPT,但非工作用途占了七成以上?一份由 OpenAI 联合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How People Use ChatGPT》悄然上线,让很多人对 AI 的理解都发生了改变。

报告里有超过 150 万条的真实匿名对话数据,时间跨度从 2024年5月到2025年6月,全部来自 ChatGPT 的消费者版本。

这份报告揭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非工作用途在 ChatGPT 的所有使用场景里,占比超过了七成。也就是说,全球范围内,有数亿人在用 ChatGPT ,但大多数内容都不是工作。这个数据一出,很多人开始质疑:AI 难道不是应该被用来解决技术难题、提升生产效率吗?如果它被更多地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事务,是不是意味着 AI 的“严肃用途”正在被边缘化?

毕竟,很多人都曾对 AI 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在科研、编程、金融等高知识密集行业大展拳脚。但现实是,用户更常用它来润色一段文字、翻译一句话、甚至帮忙安排行程。

根据报告显示,用户的使用意图被分为三类:“问”(Asking)、“做”(Doing)、“表达”(Expressing)。其中,“问”的占比最高,达到 51.6%,反映出人们最常用 AI 来获取知识、建议和答案。生活中很多使用场景,比如“什么是胰岛素抵抗”“怎么写一封投诉信”,其实都属于典型的“问”。

而在非工作场景下,这种“问”涵盖了广泛的生活需求。用户不是在“玩 AI”,而是在用它解决那些零散但真实存在的小问题。

在与工作相关的使用中,写作的任务占比极高,达到了 40%。但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写作任务并不是让 AI 从头开始写,而是对现有文本进行润色、改写、翻译或逻辑优化。

这也打破了一个普遍误解:很多人以为 ChatGPT 是“自动写手”,可以输出完整的文章、代码或者方案。但真实情况是,大多数用户更愿意用 AI 来帮他们修改已有的内容,而不是完全依赖它生成新内容

这种“加工型使用”,其实更贴近写作的本质:反复修改、推敲措辞。本质上,ChatGPT 正在承担“文字增强器”的角色,帮助用户省下那些最耗时费力的步骤。

ChatGPT 早期的用户其实是以男性用户为主,占比超过八成。但是到 2025年中期,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女性用户比例上升至 52%,中低收入国家的用户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发达国家

这也说明两个重要趋势正在发生:

AI 正在从技术精英圈,向更广泛的普通用户扩散

AI 使用门槛正在降低,更多人可以无门槛上手使用工具型 AI。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户,对 AI 的期待和需求差异很大。报告指出,新手用户更需要结构化模板与引导功能,而熟练用户更在意效率与自定义能力

研究团队将 ChatGPT 对话内容映射到美国劳工部的工作活动分类体系(ONET),发现最常见的三类任务是:决策与问题求解、记录信息和创造性思考。

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 AI 作为思维辅助工具,帮助自己做决策、整理思路、提出新观点。AI 不再是一个“工具箱”,而更像一个“副驾”,时刻在你旁边提醒、补充、校对。

但这也引发了新的讨论:当我们越来越依赖 AI 提供建议时,我们是否在放弃自己的判断能力?

报告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它指出,用户满意度的确在上升,“好互动”与“坏互动”的比例已经高达 4:1,这说明 AI 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被广泛认可。但研究团队也强调,高频使用并不等于高信任。用户依然希望 AI 的建议是可验证、可追溯、可解释的。

这份报告没有用惊悚的语言去炒作“AI 取代人类”的话题,也没有夸大模型能力的边界。

而产品设计者、技术开发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再是“把模型做得多强”,而是“怎么让普通人用得更顺手”。这才是 7 亿用户的真实答案。AI 的用途,其实从来不是技术决定的,而是人类的需求所决定的。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