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柳叶刀·肿瘤学》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癌症终末期患者的平均临终过程长达3个月以上,其中70%以上的人在这个阶段经历过“非疼痛性衰弱”,却未被给予足够关注。
她走的那个晚上,屋里没有哭声,只有氧气机“咝咝”的声音和窗外偶尔的风。那一刻我才明白,死亡其实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段缓慢的告别。
而癌症患者在生命尽头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每一步都让人无力,却也让人更加理解生命的重量。
很多人以为,临终就是“走之前几天的事”。但癌症患者的临终过程,常常从几个月前就已悄然开始。只家人往往未曾察觉。
我们看到的是身体的虚弱、饮食的减少,却忽视了背后是器官系统的慢慢“关灯”,是身体在用最温和的方式告别世界。
根据《柳叶刀·肿瘤学》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癌症终末期患者的平均临终过程长达3个月以上,其中70%以上的人在这个阶段经历过“非疼痛性衰弱”,却未被给予足够关注。
痛苦,不总是表现为剧烈的疼,而是日复一日的“慢慢消失”。
妈妈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变得“沉默”的。她不再主动说话,对我们端去的饭菜只是摆摆手,偶尔说一句“你们吃吧,我不饿”。起初我们以为是化疗的副作用,后来才知道,这是生命最初的退场信号。
这一阶段,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尚可维持,但生理活力明显下降。不再主动进食、活动减少、体重迅速下降,是最常见的表现。
很多家属会误以为是“营养不良”,拼命想让患者多吃点、动一动,却忽视了这是身体在“节能”。
心理上的抽离比身体的衰退更早发生。患者会逐渐减少与外界的交流,有的甚至开始回忆过去、交代后事。这并不是“情绪低落”,而是大脑在为“离开”做准备。
临床上称这一过程为“渐近性功能衰减”(progressivefunctionaldecline),它并不意味着死亡马上来临,但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病人已经开始走在“终点的坡道”上。
进入这个阶段后,身体的衰退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张倒下,带动整片区域。
妈妈开始频繁呕吐,哪怕只是喝水,也会吐出带血丝的液体。她的皮肤变得冰凉,手脚发紫,体温忽高忽低。我们才意识到,她的身体正在一块块“关机”。
这一阶段,医学上称为“多器官功能减退期”。肝脏、肾脏、心脏、肺部等系统会依次进入功能低下甚至衰竭状态。患者可能会表现为意识模糊、尿量减少、黄疸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
英国《临终关怀医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超过80%的癌症终末期患者,会在生命最后两周表现出明显的器官系统功能减退,而其中最早受影响的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临床中有个说法叫“城市熄灯模型”:就像城市夜晚熄灯一样,心脏是最后一盏灯,而在那之前,肾脏、肝脏、皮肤、神经系统已经陆续暗下来。
这一阶段,疼痛可能不是最强烈的感受,而是持续的“疲惫”和“混乱”。病人可能会出现谵妄、幻觉、记忆错乱,让家属误以为是“痛苦挣扎”,其实是大脑缺氧下的自然反应。
那天晚上,妈妈的呼吸变了。不是急促的喘,而是像风拂过麦田的那种缓慢起伏——一下、停顿、再一下……我们那时才知道,这叫“潮式呼吸”。
潮式呼吸(Cheyne-Stokesrespiration)是临终前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它意味着大脑对呼吸节律的控制正在失效,呼吸变成一种“本能的余波”。
随着呼吸间歇变长、心率减慢、瞳孔反应迟钝,生命就像烛火一样逐渐熄灭。很多患者在这个阶段其实已经失去了意识,但身体仍在执行“最后的本能程序”。
令人痛心的是,这一刻往往是家属最无措的时刻。很多人会试图唤醒病人、施救,甚至呼叫急救,却忽略了:这不是可以“抢救回来”的崩塌,而是一个自然的、温柔的、不可逆的结束。
我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在医学上,人之将死,其表现也有迹可循。很多家属在临终阶段会陷入两个误区:
第一是过度治疗。在明知病人已进入终末期的情况下,仍强行使用镇静剂、抗生素、甚至插管维持生命。这些措施并不能“延命”,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第二是忽视心理照护。很多家属把注意力都放在身体症状上,却忘了:病人在最后的日子里,最需要的,往往是情感的陪伴和尊重的告别。
医学界早已提出“尊严死亡”的理念,而这背后的核心,是在“知道不能治愈”的前提下,给予尽可能有尊严、有温度的陪伴。
真正照顾过临终癌症病人的人,会发现死亡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一个缓慢但有规律的衰退过程。
如果你发现亲人开始逐渐减少饮食、变得异常困倦、不愿说话,不要一味鼓励“加油”“吃点”,而是要理解: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身体已经在走向“关闭”。
如果你看到他们开始说一些“奇怪的话”、与逝去亲人“对话”,不要惊慌,这并不是幻觉,而是大脑在用自己的方式“整理人生”。
如果他们在夜里出现潮式呼吸,不要慌乱地去“拍醒”或强行喂水,而是握住他们的手,告诉他们:“你可以安心了,我们都在。”
第一,提前了解“善终”的概念,而不是临终才临时抱佛脚。
中国的家庭往往回避死亡话题,等到真正面对时才慌乱不已。善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家属应该提前了解临终照护的流程,学会尊重病人的意愿。
第二,关注“陪伴的质量”,而非“时间的长度”。
很多人以为“守在病床前就是孝顺”,其实真正有价值的陪伴,是让病人感到安心、被理解、被尊重。哪怕短短几分钟的眼神交流,也胜过几个小时的沉默守候。
第三,为自己也准备一份“生命的说明书”。
不要等到自己老去才开始思考“如何离开”。你可以提前写下自己的医疗意愿,如是否接受插管、是否希望在医院还是在家终老。这不是消极,而是成熟的自我负责。
妈妈走的时候,我没有大哭。只是轻轻在她耳边说了一句:“妈,回家吧。”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死亡不是割裂,而是归途。她不是离开我们,而是回到了不再疼痛的位置。
我们无法阻止死亡,但我们可以让它不再恐惧。当你真正理解癌症临终的每一个阶段,你会发现,告别其实也是一种深刻的爱。
Ben-Arye,E.,Kerem,N.,Lavie,O.etal.(2022).Patternsandpredictorsoffunctionaldeclineinthelastmonthsoflifeamongcancerpatientsreceivingpalliativecare.柳叶刀·肿瘤学(TheLancetOncology),23(11),1458–1465.
Smith,T.J.,Temel,J.S.,&Balboni,T.A.(2023).Recognizingsignsofimminentdeathincancerpatients:areviewofclinicalindicators.临终关怀医学杂志(JournalofPalliativeMedicine),26(2),123–130.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