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王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科普素材来源于生活,也要反哺于人们生活。
我一直对心理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日常生活中,许多社会新闻都与心理学相关,遇到这类事件时,我常会联想到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并随手记录下来,逐渐整理成科普文章。例如,曾有一则新闻讨论“为什么人们总觉得星座描述很准”。其实,星座描述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从不涉及具体事件,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你会在某地发生某事,而往往采用非常笼统的表达,例如,你在性格上有些犹豫不决或被误解时尽管心中感到委屈,也未必会解释。这类表述几乎适用于任何人,背后反映出“巴纳姆效应”的心理机制——人们容易接受模糊而普遍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此外,日常生活中一些被广泛接受的观念,未必真正具备心理适应性。比如,许多人认为负面情绪是有害的、不健康的,应对其加以抑制。然而,这种对负面情绪的片面认知和不接纳,反而可能加剧情绪困扰。因此,我常撰写文章探讨负面情绪的积极功能,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情绪调节方法。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在家庭关系中大家往往认为“只要不动手,说话随便一点没关系”。事实上,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许多家庭氛围的恶化,并非源于肢体冲突,而是由于缺乏言语边界和尊重。这类科普旨在唤起大家对心理边界的重视。
另一类科普内容与我的科研方向直接相关。近年来,我的研究多聚焦于外貌焦虑问题。大众对外貌焦虑常存在认知偏差——人们通常认为焦虑源于外貌“不达标”,因此试图通过改变外貌来缓解焦虑。然而,外貌焦虑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与其实际外貌水平关联并不大。单眼皮的人可能不满意自己的单眼皮,而双眼皮的人也未必喜欢自己的双眼皮。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个体实施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严重的外貌焦虑。基于这些发现,我也会撰写相关科普文章,帮助公众从心理层面理解和应对外貌焦虑。
总体而言,在心理健康领域,科普资源并不稀缺,某种程度上,我也受益于这一学科特性。然而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质量的可控,因此科研工作者更有责任参与科普传播,提供科学、准确的内容。
很多人问我科研与科普该如何平衡?其实,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始终将科研置于首要位置,在时间与精力的分配上也以科研优先,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普不重要。正因其重要,才更需要以扎实的科研为支撑,缺乏科研基础的科普,其价值和准确性都会大打折扣。
科研与科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科研要求“深入”,而科普要求“浅出”。它们实际上是从不同维度思考同一问题——既需扎根深处、把握本质,也要联系生活、贴近大众,只有这样,科学知识才能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在将科研转化为科普的过程中,我常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也在进一步加深,二者不仅不矛盾,还可以相辅相成。首先。科普能够成为科研工作中有益的“调味剂”。科研周期往往漫长,从构思到论文发表通常不低于一年,且拒稿率高,是一段孤独而艰难的旅程。而科普写作则节奏更快,有时几小时或几天即可完成一篇,发表周期短,反馈及时。
此外,科研论文的编辑往往侧重于“挑问题”,而科普编辑则善于“找亮点”,与后者合作通常非常愉快。当看到读者对科普内容产生兴趣甚至因此受益时,作为科研人员也会感到由衷欣慰。因此,科普不仅是一项“利他”的事业,也能常常“悦己”。我时常感谢科普编辑们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
目前,公众对心理学仍存在不少误解。例如,不少人认为只需经过短暂培训就能掌握心理学知识,甚至只靠一纸证书即可从事心理工作。这种观点实际上低估了心理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也正因为这种“自信”,心理科普领域看似资源丰富,实则良莠不齐。许多冠以“心灵”“疗愈”之名的读物尽管被归为心理类,却未必具备科学基础。
科研人员参与科普,能够保证内容不偏离科学主线。因此,心理学研究者应当勇敢承担起科普的责任,通过高质量的科学传播,提升公众认知,对抗误导性信息,真正让心理学知识惠及更多人。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