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在餐饮行业的交流圈里看到个消息,有位老板公开提出,中国境内的连锁餐饮品牌,只要能出具证明显示自身未采用任何冷冻原料与添加剂,就愿意给出20万元奖励。
前阵子在餐饮行业的交流圈里看到个消息,有位老板公开提出,中国境内的连锁餐饮品牌,只要能出具证明显示自身未采用任何冷冻原料与添加剂,就愿意给出20万元奖励。
这个消息一传开,很快就引发了大范围讨论,西贝等连锁餐饮的负责人纷纷发声,称自家品牌是食品安全领域的标杆,认为预制菜的定义被过度扩大,还提到当前餐饮行业经营本就面临不小压力。
而另一边,食客们的关注点却集中在“食材信息公示”上,双方各说各的,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刚听到商家们抱怨“行业难”时,我多少能理解几分。
连锁餐饮要把控成本,还要保证每家门店的卫生标准和口味统一,这些环节确实不容易。
后来又看到业内人士披露,内蒙羊肉基本没有现杀现售的,每年秋季集中屠宰后都会进行冷冻处理,后续能供应一整年,巴西、阿根廷进口的羊肉冷冻周期则更长。
照这个情况看,想找到完全不用冷冻原料的连锁餐饮,难度确实很大。
但转念一想,食客们的诉求其实并不复杂,他们不是要否定预制菜的存在,只是想知道自己吃的食材到底是新鲜现切还是冷冻半成品,有没有添加相关制剂。
这种对知情权的需求,实在算不上苛刻,聊完两边的立场,我特意去翻了翻行业内的报告,才明白这场分歧不是平白出现的。
报告里提到,预制菜的供应主要面向连锁餐饮、团餐这类B端客户,普通食客直接购买的C端占比非常低,尤其是炒菜类预制菜,接受度更低。
而且目前国内预制菜的品类数量,还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
这就造成了一种错位:商家每天和预制菜打交道,早已习以为常;食客却对这些供应链细节一无所知,所以一听到“预制”两个字就容易警惕。
老实讲,这里还有个更关键的问题,很多中餐连锁一边打着“锅气”“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这类强调现做的宣传点,以此定高价;等被问到食材是否为预制时,又转而强调工业化流程比家庭烹饪更卫生。
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换谁听了都会不舒服,用“现做”的名头吸引消费,被质疑后又换一套理由辩解,话语权全在商家手里,食客自然会反感。
说到这里,难免会想到麦当劳、肯德基,这两个品牌同样使用预制食材,售价还比塔斯丁、华莱士高,但食客们的争议却少很多。
为啥会这样?我仔细琢磨过,主要是它们的供应链体系足够透明,鸡肉的检疫流程、蔬菜的溯源信息、物流的标准要求都公开可查,几十年下来积累了足够的信任。
反观不少中餐连锁,别说食材溯源了,就连所用食材是否来自小作坊代工,都没法给出明确答案。
如此看来,食客排斥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信息不透明”,连食材来源都讲不清楚,怎么让大家放心接受?
理解了行业层面的问题,再回头看看咱们普通人日常吃饭的选择,就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困境。
去路边店吧,口味确实地道,但有时能看到后厨洗菜只是简单冲洗,案板上总黏糊糊的,工作人员不戴头套,指甲里还藏着污垢,心里难免膈应。
去商场连锁餐厅,环境干净,有的还会直播后厨情况,看着师傅用猛火炒菜挺热闹,但一顿吃下来要花几百块,后来知道食材可能已经冷冻了好几个月,瞬间就觉得不值。
点外卖更不用多说,速度是快,但总担心料理包的存放时间和卫生状况。
自己做饭呢?忙了一天下班回家,从买菜、切菜、炒菜到洗碗,一套流程下来,累得根本不想动。
本来想找个“又干净又好吃又划算”的选项,后来发现根本不存在,要么忍受路边店的卫生问题,要么接受商场餐厅的“性价比不足”,要么将就外卖的不确定性。
很显然,现在大家的消费观念越来越务实了。
有数据显示,今年7月整体餐饮收入略有增长,但年营收200万以上的餐饮企业,收入反而出现下滑,高端餐饮的下滑幅度更大。
这不是说大家不想吃好的,而是不愿意为那些“虚有其表”的东西买单。
以前可能会为商场餐厅的装修、营销噱头花钱,现在更在意“这笔钱花得值不值”,有没有真正吃到优质的食物。
就像打车要等一口价,点外卖要凑满减券,堂食要找团购套餐一样,大家对性价比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反而像演唱会、旅游这类能带来体验感的消费,大家愿意花高价,毕竟这些体验没法用具体标准衡量,“有钱难买我乐意”;但吃饭是刚需,好不好、值不值,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
毫无疑问,预制菜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产物”,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没太多时间做饭,预制菜确实能节省不少精力。
但问题的核心不在预制菜,而在商家能不能拿出足够的诚意,别一边用“现做”的噱头吸引消费,一边又用“工业化”当挡箭牌。
要是商家敢把食材来源、冷冻时间、加工流程都公开,食客未必不能接受,就像咱们自己买预制菜回家加热,清楚食材的具体情况,吃起来也踏实。
其实不光是吃饭,咱们过日子也是这样,没有哪种选择能做到十全十美,无非是在不同选项里挑相对合适的。
想节省时间,可能就要接受预制菜;想吃新鲜的,就得花时间自己做饭;想图便宜,就得忍受路边店的不完美,这就像经济学里说的,人总要面临权衡取舍。
预制菜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该不该有预制菜”,而是商家能不能多给食客一点信任,让食客有更多靠谱的选择。
等什么时候商家不用再藏着掖着,食客不用再猜来猜去,这场持续很久的分歧,才算真的解决了。
来源:史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