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乌战场的僵局,竟意外地为远在东亚的朝鲜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2024年下半年,普京就访问了11个国家,正是在这场寻求外部支持的旋风外交中,让朝鲜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俄乌战场的僵局,竟意外地为远在东亚的朝鲜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2024年下半年,普京就访问了11个国家,正是在这场寻求外部支持的旋风外交中,让朝鲜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其实早在两国签署正式条约之前,朝鲜的炮弹就已经悄悄运往了俄罗斯前线,但真正让合作关系浮上水面的,是普京自2000年后首次对平壤的访问。这次访问的成果,便是一纸《朝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
当任何一方进入战争状态,另一方必须立即提供包括军事在内的所有援助。这份在2024年11月前就获得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批准的条约,为朝鲜向俄罗斯派遣军事人员提供了法律基础也让朝鲜外长那句“将支持俄罗斯直至战争胜利”的豪言壮语,从口头承诺变成了白纸黑字的国家义务。
朝鲜正在将其最独特、也最受争议的“国家资产”,高度组织化和纪律化的人力资源,打包成一系列“产品”,公开向俄罗斯“出售”。这笔交易的核心,就是士兵与劳工。 首批被派往俄罗斯的朝鲜士兵,据信是优中选优的精锐。
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的战斗意志极为惊人,甚至在受伤或被包围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用手榴弹自爆。这种悍不畏死的作风,导致乌克兰方面几乎很难抓到朝鲜士兵的俘虏。 这笔“生意”的利润是实实在在的。
按照战场上每月约2000美元的薪资标准计算,哪怕只派出12000名士兵,金正恩每年就能为国库带来近3亿美元的硬通货。 派遣部队参战,是积累现代战争宝贵经验的绝佳机会。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回报也远不止美元。
莫斯科有能力向平壤提供其急需的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甚至可能分享敏感的军事技术。这桩“一拍即合”的买卖,本质上就是用人力资源换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 不只有士兵还有螺丝钉 朝鲜的“人力出口”业务,并非只有高端的军事服务。
更大规模、更具经济潜力的,是普通劳工的输出。2024年,已有大约一万名朝鲜劳工进入俄罗斯,他们主要投身于建筑行业和未来的战后重建工作。 根据韩国情报部门的评估,这还只是个开始,未来计划再向俄罗斯派遣五万名朝鲜劳工。
这不仅能赚取外汇,还能有效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金正恩的目光显然不止于此。在他近期对北京的访问中,经济合作与制造业成为核心议题。朝鲜拥有利用其人力优势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巨大潜力,这早已在假发、假睫毛等产业上得到了证明。
未来,这片蓝海可能会扩展到美甲片、手机壳等技术门槛更低的轻工业产品。承接中国转移出来的小型产业,对于长期受制裁的朝鲜经济而言,无异于一次巨大的提振。一个以人力为核心驱动的“国家公司”,其轮廓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所有这些大动作,都需要在国内进行精心的包装和宣传。朝鲜官方为此制作了一部时长50分钟的纪录片,浓墨重彩地宣传金正恩近期的外交成就。
金正恩与中俄领导人谈笑风生的画面被反复播放,尤其突出他与普京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一对一会谈,向国内民众展示其作为世界级领袖的地位。
对于俄乌冲突,朝鲜的宣传机器描绘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叙事。他们告诉民众,这场战争是美日韩联合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无耻入侵。因此,朝鲜出兵并非雇佣兵行为,而是帮助盟友保卫神圣领土的正义之举。
在这场宏大的形象工程中,一个年轻的身影也开始频繁出现,金正恩的女儿金主爱。她陪同父亲访问北京,官方对她的称谓是“敬爱的女儿”。外界纷纷猜测,这是否是接班人培养计划的信号。 有观点认为,这种猜测为时过早。
金正恩目前不过40岁左右,身体状况看起来并无大碍。金主爱的出现,更像是一种政治策略,旨在塑造金正恩作为一位慈父的亲民形象,软化其对外形象。 当外界还在用“动荡轴心”这样简单的标签来定义中俄朝关系时,或许忽略了朝鲜内部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有分析认为,将这三国简单捆绑是无稽之谈。尤其是中国的立场,外交部公开表示朝俄合作是两国主权事务,中国无法干涉。这种看似中立的态度,恰恰为平壤和莫斯科的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空间。
在中国的安全保障之下,朝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自主性。俄乌冲突就像一个杠杆,让朝鲜找到了撬动地缘政治格局的支点。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棋子,而是主动下场,试图通过改变战场局势,最终迫使美国解除对其长达数十年的严厉制裁。
从派遣士兵、输出劳工,到谋划承接轻工业制造,朝鲜正以前所未有的务实姿态,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以“人力”为核心产品的“国家公司”,这场在乌克兰土地上燃起的战火,正以一种谁也未曾预料的方式,彻底改变着朝鲜的国家走向。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