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与这场活动的两位嘉宾,一位是画家出身、以艺术纪录片广受关注的导演邱炯炯,另一位是近年来以方言小说《苔》走入大众视野的作家周恺。他们都来自四川乐山。尽管创作媒介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极强的“地方性”表达。
一场关于“地方性叙事”的公开对谈将在9月21日下午的重庆万象城举行。
参与这场活动的两位嘉宾,一位是画家出身、以艺术纪录片广受关注的导演邱炯炯,另一位是近年来以方言小说《苔》走入大众视野的作家周恺。他们都来自四川乐山。尽管创作媒介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极强的“地方性”表达。
活动以《椒麻堂会》和《苔》为线索,围绕“川渝叙事的多重褶皱”展开。这个题目看上去抽象,其实切中了一个在当下文学与影像创作中绕不开的核心问题:地方经验是否能够承载普遍意义?
有人可能会质疑,地方性表达是否会限制作品的传播力。尤其是在当今信息传播迅速、文化趋于同质的背景下,方言、风俗、地方传说这些元素看起来更像是“地域性标签”,容易让读者或观众产生距离感。
但从周恺和邱炯炯的作品中,可以观察到地方性并不是一种文化隔阂,而是一种深入人性和历史的通道。
周恺的小说《苔》全书使用乐山方言,讲述了一个民间家族跨越清末民初的兴衰史。小说中对哥老会、地方团练、手工业行会等组织的描写都极为细致,还原了一段地方社会的真实面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的。
邱炯炯的《椒麻堂会》则是从他祖父的川剧演员身份出发,构建出了一个融合荒诞、宗教、政治与喜剧杂耍的影像世界。影片横跨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大变局。
这两部作品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从地方出发,抵达了更广阔的社会与人性的命题。
邱炯炯的创作起点是绘画,他早年活跃于当代艺术圈。2007年,他开始尝试纪录片创作,先后拍摄了《大酒楼》《我爱我爷》《大路朝天》等作品,逐步形成了“日常史诗”的影像风格。《椒麻堂会》是他在2021年制作完成的首部长篇剧情片,在视觉语言上更为浓烈,也更具实验性。
在他的影像里,乐山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场。
而周恺则是从电台主播转向文学创作。2019年,他以乐山方言写作的长篇小说《苔》出版,立即引起了文学圈的关注。作家韩东称他为“年轻的小说大师”,不仅是因为小说的语言鲜活,更因为他在方言中捕捉到了中国乡村社会深层的秩序与情感。
两人在媒介上的差异,并没有阻止他们在精神层面的重合。他们都试图在一个地方的语言、生活与记忆中,寻找更宽广的表达可能。
或许有人会问,频繁使用方言、民间传说,会不会让作品变得晦涩、难以理解?
在《苔》中,周恺不仅使用乐山方言,还大量融入了哥老会的规矩、地方俚语和传说。这些元素表面上看是“地方性的”,其实在小说内部构成了严密的叙事逻辑。读者在语言的节奏中也逐渐适应、进入,并被那些似远实近的情感所打动。
邱炯炯也有相似的策略。他的画作《“悟”字辈儿》把古典神话和日常生活融合,影像作品中更是频繁出现神鬼佛道等超现实元素。这些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通过“不可言说”的部分,传递出一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他们的创作提醒我们,地方文化不是创作的负担,而是资源。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如何转化。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