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夕阳掠过九里汉城斑驳的城墙,风化砖缝里似还残留着上世纪的喧闹,如今却只剩破壁残垣——这恰是徐州汉文化开发的缩影:手握“两汉文化发源地”金字招牌,却始终未造出能与西安大唐不夜城、开封清明上河园比肩的超级IP。从停留在PPT的大风歌城,到全力推进的彭城七里,徐州汉
守汉魂待新章:徐州汉文化IP的困局与期待
夕阳掠过九里汉城斑驳的城墙,风化砖缝里似还残留着上世纪的喧闹,如今却只剩破壁残垣——这恰是徐州汉文化开发的缩影:手握“两汉文化发源地”金字招牌,却始终未造出能与西安大唐不夜城、开封清明上河园比肩的超级IP。从停留在PPT的大风歌城,到全力推进的彭城七里,徐州汉文化的“出圈”路,总在期待与遗憾中徘徊。
徐州与汉文化的羁绊刻在基因里。刘邦从沛县起义开启大汉基业,两汉时作为封地,留下龟山汉墓、狮子山楚王陵、汉画像石等“硬核”遗存,撑起“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底气。可这份底气在文旅开发中渐显无力:汉文化遗址多是“博物馆+遗址”的传统模式,缺乏沉浸感;零星的汉舞、汉礼表演规模小、传播弱,难成记忆点;短视频平台上,徐州文旅流量集中于云龙湖、户部山的烟火气,汉文化始终困在“小众圈层”。
反观同类城市,西安大唐不夜城用步行街串联景点,夜间“不倒翁小姐姐”引千万人打卡;开封清明上河园还原宋代市井,“东京梦华”演出座无虚席;洛阳应天门凭灯光秀、古装巡游成网红地。它们的核心逻辑都是“建筑为形、文化为魂、体验为核”,用恢宏主题建筑制造视觉冲击,以沉浸场景激活文化记忆,最终形成可传播的IP符号。而徐州,恰恰缺这样一个“撑门面”的核心载体。
九里汉城的衰败是困境的具象化。作为上世纪90年代“明星景点”,它曾靠仿汉建筑和《汉魂宫》演出吸引游客,可三十余年未跟上消费升级:设施老化、业态单一、缺乏创新,渐渐被取代。但它并非无可救药——地处市区核心,交通便利,仿汉建筑骨架仍在,若改造加入“夜市+实景演出+情景互动”:白天让游客体验制陶、拓印汉画像石,夜晚开“汉城夜市”卖汉风文创、传统小吃,配合“楚王迎宾”演出,或许能成为汉文化“特色补充”,而非如今的“衰败标本”。
更让徐州人惋惜的是“胎死腹中”的大风歌城。2018年前后,这个规划投资数百亿、定位“全球首个汉文化超级IP综合体”的项目,曾被视作汉文化“破局”的希望。可项目仅办了启动仪式便沉寂,后来在新城市规划中被取消,规划用地拆迁多年仍闲置——不仅浪费土地,更让徐州汉文化错失“弯道超车”的机会。
究其原因,数百亿投资对徐州是不小压力,项目规划广、落地难,且当时文旅重心未向汉文化倾斜。但这也暴露了徐州汉文化开发的短板:缺乏长期系统规划,未精准对接资源与市场,推进“大项目”时缺持续执行力。
近年徐州文旅“爆火”,靠“山河四省”区位、云龙湖风光、户部山烟火气成“网红城市”,可汉文化“存在感”仍弱。只因文旅精力多放在彭城七里——这个市中心商业文旅综合体,能快速填补高端文旅商业空白、带动消费,短期看合理,但长期若打不出汉文化这张“王牌”,徐州文旅终将失却核心竞争力,毕竟“两汉文化发源地”的独特性,才是最不可复制的优势。
如今徐州人的期待,是等彭城七里运营成熟、积累足够实力后,打造真正的“大汉不夜城”。它不必照搬西安模式,可立足徐州特色:以汉墓、汉画像石、汉乐舞为内核,核心区复原汉代都城形制,建“汉街”“汉阙”,夜间用灯光秀还原汉代“上元灯节”;周边设体验区,推出“汉代生活一日游”;再结合短视频设计“汉代NPC互动”“汉风变装”,让其成为“流量密码”。
打造“大汉不夜城”,不只是为吸引游客,更是让汉文化融入生活。当徐州人带孩子拓印汉画、听刘邦故事、看《大风歌》演出时,汉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鲜活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汉文化IP最坚实的根基。
徐州守着汉文化“金山”,盼了多年“大汉不夜城”。从九里汉城到大风歌城,从彭城七里到未来期许,这条路虽波折,却从未停步。相信待时机成熟,“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终将从历史回响,变成徐州文旅最亮的名片,闪耀在“大汉不夜城”的灯火中。
来源:美天新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