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Zhèng suǒwèi: Bì hǎi cāng cāng, báilàng tāotāo, shēngmìng qǐyuán, wénmíng lànshāng, qì lín lòu jiǎ, shāo róu xì làng , rénlèi zàn
正所谓:碧海沧沧,白浪滔滔,生命起源,文明滥觞,葺鳞镂甲,蛸鰇戏浪,人类暂居地球,万物永聚海洋。
Transliteration
Zhèng suǒwèi: Bì hǎi cāng cāng, báilàng tāotāo, shēngmìng qǐyuán, wénmíng lànshāng, qì lín lòu jiǎ, shāo róu xì làng , rénlèi zàn jū dìqiú, wànwù yǒng jù hǎiyáng.
海洋无穷无尽 |唯有逐月呈报
进入十二月,天气变冷,即便在深圳,在海边也有了泠冽的滋味,海上船只渐渐寥落,港湾内的船舶偎依取暖。海边渔村里的人们,却忙碌了起来,因为十二月,对于广东人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冬至。
冬至大过年,滨海原住民,到了这天,会去天后宫烧香供奉。是日,渔民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祭拜祖先,祈祷来年渔获满舱。再去菜市场买一些海鲜,要弄一桌饭菜,家人享用,本地人叫“做冬”。
“做冬”事务之一是包冬角,它的民俗地位相当于北方人的饺子。冬角的粉皮是由糯米粉和粳(jīng)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搓成,馅料里有猪肉、冬菇、火腿,也少不了虾米、瑶柱等海味,捏成饺子形状的“角仔”,最后用蕉叶垫着蒸熟,便是美味的冬角。传统冬角目前之后深圳南山、宝安一带的原住广府人还在制作。与盐田、大鹏一带的客家艾角差不多。
深圳的冬角。王诺
一盘冬角,一盘清蒸带鱼,一盘姜葱炒冬蠘(jié),就是最好的冬至家宴。
带鱼是中国的国民海鲜,繁殖量大,捕捞简单,南北皆有分布,内脏少,不容易腐烂,容易运输,甚至在远离海洋的东北地区,发展出了带鱼菜肴系列。
深圳菜市场上的带鱼,都是南海带鱼,与北方的带鱼不太相同,其中区别,在九月的海洋生命月报里有介绍,不细述,这里补充一个细节:如果吃带鱼吃出一块骨粒,花生般大小,两头尖细,这是南海带鱼的特征,东海带鱼中条一条大骨,并无其他。网上有说法,带鱼体内出现类似豆粒大小的骨头是由于脊椎骨上发生了骨骼病变,这种现象被称为骨质增生或骨节。这纯属胡说八道。
南海带鱼的大骨粒。王诺
另外一道冬至菜,姜葱炒冬蠘其实就是炒梭子蟹,梭子蟹是个大家族,背甲两头尖尖,都是梭子蟹,这个族群特别贱生,即便在冬天,也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大公蟹膀大腰圆,两个巨大的螯足,把雌蟹拿捏地服服帖帖,任人摆布,即便受到潜水员惊扰,大公蟹惊窜而出,也不忘拎着母蟹一同出逃,另寻春宵帐。
▶︎ 深圳海洋生物记录145: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远海梭子蟹 Portunus pelagicus
即便是在十月份的冷水里,梭子蟹也不会忘记交配这件蠏生大事。沈晓鸣
深圳最常见的梭子蟹叫钝齿蟳(xún),此君不仅发情期长,散卵量大,进食混不吝,生食,腐食,熟食,来者不拒,我甚至还见过它们捧着一个水母尸体在津津有味地啃食。人类影响下的海底废土世界,就成了它们的天堂。
▶︎ 深圳海洋生物记录146: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梭子蟹科/蟳属/钝齿蟳 Charybdis hellerii
蟳与蠘的交配方式截然不同,蟳是腹面对腹面,蠘(梭子蟹)是背面对腹面。沈晓鸣
广东人将产于淡水中的称之为蟹,产于海中的梭子蟹类统称为“蟳”或“蠘”。蠘类中常见的品种有“三目蠘”(红星梭子蟹)、“花蠘”(锈斑蟳)和“青蠘”(远海梭子蟹)。到了冬月十二,花蠘,红蠘,甚至青蠘,都渐渐壳中空泛,肉质开始寡淡。但三目蠘依然保持肉质饱满,膏黄丰腴的状态,三目蠘被称为冬蠘。
蟳和蠘有什么区别?从造字来看。蟳是“虫”+“寻”,《说文解字》:“度人之两臂为寻”,“寻”的本意是人以两臂张开或环抱来测量,这不就是蟳张开两只大螯的样子吗?蠘是“虫”+“截”,《闽中海错疏》(一五九六年):“蠘似蟹而大壳……螯有棱锯,利截物如剪”,这应该就是“蠘”字的由来了。
水底石下,冬蠘伸出一只大螯警告对手:不要过来。沈晓鸣
冬至之后,有一种小鱼是饕餮追寻之味,本地人叫石狗公,正名是褐菖鲉,体赤口阔,鳃盖后缘长锯齿,样子颇为威武。我们在二月份海洋生命月报里写到盐田鱼灯舞时提到过它,其实它们是在秋冬季节交配。
石狗公的繁殖术非常特殊,它是鱼类中非常少见的体内受精卵胎生的鱼种,日本的阿部秀树详细记录过石狗公的交配过程:在日落时分交配,雄鱼雌鱼会意之后,它们一同游泳上升。雄鱼的精管顺势插入雌鱼泄殖腔内,之后雄鱼就会用胸鳍“抱住”雌鱼,防止注入雌鱼体内的精子流出。这就完成了交配。
▶︎ 深圳海洋生物记录037:辐鳍鱼纲/鲈形目/鲉科/菖鲉属/褐菖鲉 Sebastiscus marmoratus
一只在石缝中等待交配机会的石狗公。沈晓鸣
石狗公肉质非常鲜美,一直是矶钓客最钟爱的鱼种,冬天,依然蹲守海边礁石上垂钓的人,是最守得住寂寞的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也奇怪,随着渔业资源日渐枯竭,带鱼黄鱼马鲛鱼年年减少,但石狗公却未见减少,钓客总是能满载而归,这其中原因,皆因石狗公只栖息在有硬石的珊瑚礁缝隙里,渔网无法拖拽,而且它只吃活物,鱼笼无法发挥作用,要获取石狗公,唯有钓法一技。
在北方,到了十二月多少会下一场大雪,疏密各宜,厚薄两宽。但在南海,十二月并不下雪。岂应今腊八,恰似旧春三。 浑疑北风雪,不肯到岭南。
其实在三千多米的高空上,岭南上空也有雪花在酝酿结晶,接近零度的水汽会依附在大气尘埃颗粒上,形成冰晶,水汽继续在冰核上凝华,形成雪花,然后飘落,只是它们在降落到地面之前,已经被融化成雨水。
在海洋中,有另一种雪花也在悄悄凝结,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一粒刚刚死亡的甲藻的尸体,也可能是一缕樽海鞘分泌出来的粘丝,在水流里不断打滚,吸附着海水里其他有机碎屑:孵化后鱼卵的膜皮、被海浪磨碎的石莼、死掉的硅藻和夜光藻躯壳、水溞的尸体碎片、还有细菌……
显微镜下的硅藻形状,它们很可能是海雪形成时的凝结核。joidesresolution
凝结核经过不断翻滚沾粘,最终滚成了一个肉眼可见的白色小颗粒,重量也增加了,浮力托载不住,像一粒雪霰,往深处坠落,像这样的海雪不止一粒,它们的数量甚至比天空中真正的雪花更加密集。
▶︎ 世界海洋生物记录081:棘皮动物动物门/海参纲/海参目/海参科/海参属/玉足海参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浅海的海雪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成因。沈晓鸣
其实海雪不分节气,只要有微藻死亡的海域,都有海雪在降落,一路向下。1000米的深海,它可能要一两个星期才飘到海底,深海里的生物都在等待海面沉下来的东西,无论是死去的鲸鱼还是海雪,都是深海生物的养料。在深海这个完全黑暗的地方,没有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海雪是生命之光,深海生物必须依赖海面上沉下来的东西生存。
但是在浅海,海雪却成了麻烦制造者,拜陆地所赐,浅海的海水营养更加丰富,“雪量”过大,无休无止地飘落下来,会堆积在珊瑚上,遮挡它们的阳光。珊瑚虫只好不停地分泌粘液,来抵御这些不请自来的讨厌鬼,当海雪降落的数量太多,珊瑚抵挡不住,最终的结局是死亡。
▶︎ 中国海洋动物记录147:刺胞动物门/珊瑚纲/石珊瑚目/裸肋珊瑚科/腔星珊瑚属/粗糙腔星珊瑚 Coelastrea aspera
深圳的珊瑚生存压力大,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来对抗海底沉积物。沈晓鸣
生活在海水表层的鳀(tí)科小鱼群喜欢海雪,追寻着“下雪的云层”,它们生长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厚厚的“鱼毯”就长出来了,它们被称为饵料鱼类。
深圳海域常见表层小鱼种类 制图 石小猛
小鱼群,是草场上随雨而发的嫩草,“草料”长出来了,“牛羊”也就跟着来了。其中不乏大型须鲸。他们一路“逐草而居”,有时候甚至会游进狭窄凶险的海湾之内。
2021年6月,一头布氏鲸游进了大鹏湾。它追踪鳀鱼群,从大鹏湾外面游到了湾顶穹庐处。整个七月,布氏鲸就在土洋到小梅沙一带的海域游弋,离岸大约只有一公里,近的时候两三百米,在岸上都能看到它。消息传播得很快,每个周末,大批观鲸人群冒着炎热从市区赶来,出海观鲸。深圳人,第一次站在深圳的海岸线上,领略了“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的气象。
▶︎ 深圳海洋生物记录148: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须鲸科/须鲸属/布氏鲸 Balaenoptera brydei
深圳迄今为止最近距离拍摄的须鲸捕食画面。 沈晓鸣
从2021年往前追溯六十七年,那年的十二月,是深圳的捕鲸季。
1954年冬,南澳渔民苏带利带领渔业社的同志,捕到一条鲸鱼,成为当年渔业生产的劳动模范。他捕鲸的方法是用小舢(shān)板,悄悄接近正在捕食的鲸鱼,往它们的嘴里扔点燃的鱼炮——一种土制炸药,鲸鱼当场死亡后,由大船拖回港口分割。
几枚土炮就能换回上万斤的鲸鱼肉,遂引发其他各渔业队纷纷效仿,次年冬春一季,捕获量达二十头,到了第三年的冬季,大亚湾海面上炮声隆隆,连马鲛鱼都不捕了,很多渔船都纷纷干起了捕鲸新行当,有些鲸鱼体格强壮,一枚鱼炮炸不死,四下逃窜,进入了其他渔业社的海域里,还引起了纠纷。
1956年12月25日的《惠阳报》报道,澳头、平海、大鹏区七个渔业社,在澳头商谈今冬明春的捕鲸问题,已经共同制定好今后捕鲸的计划与公约,划分里渔场,以改变去年以来的捕鲸混乱的场面。
1956年12月25日的《惠阳报》报道深圳捕鲸往事。资料提供/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
当年的《惠阳报》没有提到苏带利捕杀的鲸鱼种类,但从往鲸鱼嘴里扔鱼炮这一细节可以判断,他们捕杀的很可能是布氏鲸下的一种近岸亚种——近岸型布氏鲸。这种鲸有一种陷阱捕鱼法,上下颌打开后直立水面,远看就想一个打开的马桶盖,时长能有半分钟到一分钟之久,渔民利用小舢板,是很容易把鱼炮扔进去的。
但说来奇怪,从1957年后,来大亚湾越冬的鲸鱼数量急剧减少,苏带利他们再也找不到鲸鱼,刚刚与惠阳方面制定的捕鲸公约宣告作废,深圳的海面上不再有鲸鱼虹吸之声。
它们去哪里了呢?在万马齐喑的时代,谁也不会去追问,鲸群的消失,是自然现象,和刮风下雨一样,奈它者何。但是,近年来在广西涠洲岛斜阳岛一带出现的布氏鲸群,让人重新钩沉起,深圳历史上的这一群鲸鱼。让我们重新去追问,人类与海洋生物如何共处的伦理。
海洋保护,是个新的课题,放在国际语境下,也才五十年的历史,在时间点上,我们何其有幸,能站在已经全面解决蛋白质营养供应的时代,脱去沉重的生存包袱,轻舟快帆去思考海洋问题。
深圳海洋日出,壮丽磅礴。 王晓勇
自此,我们已经写了十二期海洋生命力月报,这次是最后一期,我们回顾这十二期:
一月份,我们庆贺斑海豹的新生儿在北国的冰天雪地里出生;
二月份,我们还原了春节元宵之间盐田鱼灯舞的海洋原型;
三月份,我们看到了小丑鱼在春天回暖的海水里产卵;
四月份,展现了大陆河流在入海口发生的壮美的洄游故事;
五月份,看到珊瑚产卵,编织生命摇篮;
六月份,盘点了夏日国民海鲜,享乐海洋;
七月份,在台风天气里聆听海洋故事;
八月份,迎来滨海候鸟迁徙大军里的第一批客人;
九月份,在中秋明月之下,感慨海洋生命的辽阔;
十月份,风霜秋思之后,窥见海鲜杯盘里也有家国情怀,
十一月和十二月,我们把最重的笔墨用以压轴,撰写了海雕和白海豚和布氏鲸,深圳海洋里最为重要的生命力个体。
我们一共记录了148种深圳海洋动物,其中有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十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就栖息在深圳的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里,对于一个滨海城市来说,海域面积不大,但对于物种来说,这就是它们千万年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园安宁,生命蓬勃。正所谓:碧海沧沧,白浪滔滔,生命起源,文明滥觞;葺鳞镂甲,蛸鰇戏浪,人类暂居地球,万物永聚海洋。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