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6位三元及第者:为何他们的命运,藏着大宋兴衰密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9 19:15 1

摘要:中国科举1300年,能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全第一)的,拢共就17人。

前言

中国科举1300年,能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全第一)的,拢共就17人。

可北宋一个朝代,就占了6个。

这6个“天选之人”,有寒门孤儿逆袭成宰相的,有拒绝两位宰相招婿的,还有刚中状元就病死的。

他们的人生像过山车,刚站在科举金字塔尖,就一头扎进大宋的政治漩涡。

有人硬刚皇帝,有人死在党争,有人成了变法的垫脚石。

他们的命,其实就是大宋的命:兴时他们是栋梁,衰时他们是炮灰。

一、个人篇:六个状元的“逆天改命”与“身不由己”

1. 刚中状元就敢骂老臣“吃空饷”?孙何的硬气,连太宗都捏把汗!

992年,28岁的孙何拿着三元及第的榜单,直接冲进太宗的朝堂。

别人中了状元都先谢恩,他倒好,张口就说:“陛下,三司现在官太多了,得裁掉一半!”

三司是管国库的,里面全是老臣的关系户。

太宗愣了:“你刚中状元,就不怕得罪人?”

孙何梗着脖子:“臣中三元,不是来混官做的,是来给大宋省钱的。”

他真就写了份《三司减员策》,要把那些“一天只早晚签两次到却领三份俸禄”的闲官全撸了。

宋代官员考勤本是“旦暮两签”,这些人却靠关系吃空饷,连衙署都少去。

可没等他动手,老臣们就先下手了。

有人说他“年轻气盛不懂事”,有人说他“想靠裁官邀功”。

太宗架不住压力,把孙何派到地方当通判。

临走前,孙何塞给太宗一份《边防五策》,说“契丹早晚要南侵,得早做准备”。

12年后,澶渊之盟应验了他的话,可那时他已经死了,才44岁。

改革者的勇气,从来不是“等时机”,是刚中状元就敢掀老臣的桌子——哪怕自己摔得头破血流。

2. 漏屋里背书记的穷小子,咋成了“文正公”?

8岁丧父的王曾,跟着叔父在青州乡下住漏屋。

晚上读书没灯油,他就和弟弟背靠背——一人念《论语》,一人默记,背错了就用树枝敲后背(据《北窗炙輠录》载)。

谁能想到,这“背抵读书法”竟让他成了1002年的三元及第。

中了状元后,宰相吕蒙正要把女儿嫁给他。

王曾却摇头:“我要靠本事当官,不是靠宰相女婿。”

后来他当宰相,硬刚刘太后——太后想穿龙袍祭天,他跪在地上说:“您穿龙袍,天下人该叫您陛下还是太后?”

太后气疯了,把他贬到地方。

可他到了陕西,又拆了官府的“醋摊子”——以前百姓买醋要开证明,他一到就说“醋坊百姓随便开”。

有个老太太端着刚买的醋,蹲在醋坊门口哭:“以前买斤醋跑三趟衙,现在出门就能买,王大人是活菩萨啊!”

陕西人提着醋坛子谢他,他却说:“我只是做了当官该做的事。”

临终前,他拉着儿子叹气:“我这辈子没对不起大宋,就是没能和吕夷简好好合作。”

3. 本该是探花,咋被太后改成状元?

1024年殿试,考官原本把宋庠排第三,他弟弟宋祁排第一。

可刘太后一看榜单,皱着眉说:“哪有弟弟比哥哥先中的道理?”

直接把宋庠提为状元,宋祁降成第二。

这“兄终弟及”的状元,成了大宋的笑话。

宋庠当官后,赶上庆历新政。

范仲淹要减徭役、抑兼并,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可保守派骂他“跟着范仲淹瞎折腾”,把他贬到扬州。

更倒霉的是,他儿子后来贪腐,被包拯弹劾。

朝廷本来要给他人“文宪”的谥号,一看他儿子的事,改成了“元献”——连死后的名声都打了折。

4. 中了状元没上任,咋就死了?

1042年殿试,王安石本来有机会中状元。

可他写的赋里有“孺子其朋”四个字,仁宗一看:“这不是把我当小孩吗?”

直接把他撸到第四。

杨寘本来是第二,捡了个状元。

可杨寘没福气享——他刚中状元,母亲就去世了。

按规矩,他得回家守丧。

守丧期间,他天天哭,饭也吃不下,不到一年就病死了,才30岁。

同榜的王安石后来成了变法领袖,而他只留下一句“状元郎命薄”的唏嘘。

5. 拒了富弼、张尧佐两位宰相的女儿,这状元咋没被穿小鞋?

1049年,冯京中了状元,当天就被两个人堵了。

宰相富弼要把女儿嫁给他,另一个宰相张尧佐也想招他当女婿。

别人都羡慕他,他却笑着拒绝:“我已有婚约,不敢违约。”

后来他去西蕃平叛,单骑就进了敌营。

蕃人拿着刀围着他,他却掏出朝廷刚送来的边防图:“你们看,去年狄青平定侬智高,今年西北守军新增五万,粮草够吃三年——真要打,你们耗得起吗?”

蕃人一看图上密密麻麻的军营标记,又想起大宋近年的战绩,竟真的退了兵。

随行的士兵都看傻了——昨天还担心要打仗,今天蕃人就退了,有人偷偷说“冯状元比武将还厉害”!

王安石搞青苗法时,他说“这法太急,会逼死百姓”。

王安石骂他“保守”,要把他贬了。

可神宗护着他:“冯京是忠臣,不能贬。”

官场不是非黑即白,会拐弯的硬骨头,才走得远——冯京的生存智慧,藏在“拒婚不树敌”里。

6. 明经科三元,咋成了元祐党争的替罪羊?

1070年,王岩叟考中明经科三元(明经科和进士科并行,也有三元)。

他一当官就说“新法太苛,得改”,成了司马光的“铁杆粉丝”。

司马光当宰相后,他跟着反对青苗法、保甲法。

可司马光一死,章惇、蔡京上台,把他列进“元祐党人碑”,贬到雷州。

他在雷州写了首诗:“我本青州一布衣,敢因直谏犯龙颜。”

后来和苏轼一起被当地人称为“雷州十贤”。

他的书法《秋暑帖》现在还藏在故宫,字里行间全是刚劲——就像他这个人。

二、国家篇:六个状元的命运,就是大宋的“病历本”

1. 天书封禅:真宗的“面子工程”,坑了多少状元?

王曾中状元那年,真宗正忙着搞“天书祥瑞”。

有人说泰山上掉下来天书,写着“赵受命,兴于宋”。

真宗要去封禅,预算花几百万缗。

满朝官员都附和,就王曾说:“百姓饿肚子,天书能当饭吃?”

真宗没听,硬是搞了封禅。

结果国库空了,边防的士兵连棉衣都没得穿。

后来孙何预言的契丹南侵来了,真宗只能签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国送钱。

王曾后来叹:“那一次封禅,把大宋的家底都掏空了。”

2. 党争:从“君子之争”到“你死我活”

宋庠支持庆历新政时,和吕夷简斗。

王曾当宰相时,和丁谓斗。

冯京反对青苗法时,和王安石斗。

王岩叟被贬时,和章惇斗。

大宋的党争,一开始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

后来变成“你是哪一派”的屠杀。

王曾扳倒丁谓时,还讲证据、讲道理。

到了蔡京上台,直接把元祐党人刻在碑上,连他们的家人都不能当官。

六个状元里,四个被卷进党争,两个死在贬谪路上。

冯京能全身而退,靠的是“不站队只做事”——可这样的人,大宋没几个。

3. 重文轻武:状元能平叛,却救不了边防

冯京能单骑退蕃人,靠的是大宋的边防实力。

还有狄青平定侬智高的战绩。

孙何早预言契丹会南侵,可他递上去的《边防五策》,却被太宗压在了箱底。

大宋把最好的资源给了文官,武将却被处处提防。

杨延昭(杨家将里的杨六郎)的儿子,想考武举都被考官刁难。

后来金国打过来时,朝堂上的文官要么投降,要么逃跑。

当年连中三元的状元们,要是活着,估计也只能叹:“我们能考第一,却挡不住敌人的刀。”

三、对比篇:六个状元的“活法”,藏着大宋的“死法”

1. 刚直的人:王曾、王岩叟——硬骨头咋就成了“绊脚石”?

王曾硬刚刘太后,保住了仁宗的皇权。

王岩叟硬刚新法,保住了百姓的田。

可他们的刚直,在大宋的官场里,就是“不懂变通”。

刘太后把王曾贬了,章惇把王岩叟贬了——大宋不需要“硬骨头”,需要“听话的官”。

2. 权变的人:冯京——会拐弯咋就能活下来?

冯京拒绝宰相招婿,却不得罪他们。

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不骂王安石。

他知道“官场不是非黑即白”,该硬的时候硬(单骑退蕃人),该软的时候软(不跟王安石死磕)。

大宋的官场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活到最后。

3. 短命的人:孙何、杨寘——太拼或太命薄,都是悲剧

孙何太拼了,刚中状元就想裁官、整边防,得罪了一圈人,44岁就累死了。

杨寘太命薄了,中了状元就守丧,30岁哭死了。

他们是大宋最亮的星,却连发光的时间都没有——就像大宋的盛世,看着热闹,其实一戳就破。

四、启示篇:六个状元告诉我们,大宋为啥兴也科举,亡也科举?

1. 科举能选人才,却选不出“全才”

六个状元都是读书的料,却不一定是当官的料。

孙何懂改革,却不懂人际关系。

王曾懂原则,却不懂妥协。

大宋靠科举选拔了最聪明的人,却没教他们“怎么在官场里做事”——就像给了他们一把宝剑,却没教他们怎么用。

2. 士大夫的“理想”,敌不过王朝的“积弊”

王曾想“共治天下”,冯京想“为民办事”,孙何想“强兵富国”。

可大宋的积弊太深了:真宗造天书、仁宗养冗官、神宗急着变法、哲宗搞党争。

他们就像在漏船上划船,再使劲,船还是会沉。

3. 一个王朝的兴衰,看“状元们”的结局就知道

北宋前期,孙何、王曾能靠科举逆袭,还能给皇帝提意见——这时候大宋在往上走。

中期,宋庠、冯京被党争折腾,想做事却做不成——大宋开始晃了。

后期,王岩叟被贬,连说话的权利都没了——大宋已经要沉了。

结尾

这六个北宋状元,是科举制度的“天花板”,也是大宋政治的“试金石”。

他们中过最难得的三元,当过最大的官,也受过最冤的罪。

他们想救大宋,却像蚍蜉撼树——有人刚直到底,有人学会变通,有人早早退场。

其实他们的命运,早就写在了大宋的基因里:重文轻武,所以状元们能掌权,却挡不住外敌。

重视科举,所以能选出人才,却留不住人才。

党争不断,所以君子成了炮灰,小人当了宰相。

1127年,金国打进汴梁,北宋亡了。

那些曾经的三元及第者,早已化作尘土。

可他们的故事还在说:一个王朝,光有聪明的状元不够,还得有容得下状元的土壤——土壤坏了,再亮的星,也会熄灭。

金句传播

1. 科举是座桥,能让寒门过独木桥,却过不了官场的奈何桥。

2. 刚直是文臣的骨头,可在大宋的官场里,光有骨头没肉,活不长。

3. 大宋的状元们,是王朝最亮的灯,却照不亮它坠落的路。

4. 改革者的命,往往是先不怕得罪人,再不怕自己吃亏——孙何的遗憾。

5. 在官场混,硬骨头要有,软身段也得会摆,冯京的生存智慧。

6. 改革者的勇气,从来不是“等时机”,是刚中状元就敢掀老臣的桌子——哪怕自己摔得头破血流。

7. 官场不是非黑即白,会拐弯的硬骨头,才走得远——冯京的生存智慧,藏在“拒婚不树敌”里。

标签

​ ​ ​ ​ ​​​​

参考文献

1. 《宋史·王曾传》(元·脱脱等撰)

2.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

3. 《王文正公笔录》(宋·王曾撰)

4. 《北窗炙輠录》(宋·施德操撰)

5. 《龙文鞭影》(明·萧良有撰)

6. 《青州府志》(清·毛永柏修)

7. 《宋史·选举志》(元·脱脱等撰)

来源:三湘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