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遵谭担子村,22名琼崖纵队,6个堡垒户,全村支持革命闹翻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9 23:23 1

摘要:然而,就在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羊山人仍以热血与赤诚点燃了琼崖革命的火种:即便自家生计困苦,家家户户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把省吃俭用攒下的物资毫无保留地捐给革命根据地;无数青壮年更奋不顾身投身革命洪流,用血肉之躯铺就道路。正是这股万众一心的羊山力量,

琼北羊山地区,这片被玄武岩覆盖的土地,土层浅薄贫瘠,蓄水能力极差,常年干旱缺水。千百年来,因水少地薄,这片土地上的多数村落始终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印记。

然而,就在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羊山人仍以热血与赤诚点燃了琼崖革命的火种:即便自家生计困苦,家家户户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把省吃俭用攒下的物资毫无保留地捐给革命根据地;无数青壮年更奋不顾身投身革命洪流,用血肉之躯铺就道路。正是这股万众一心的羊山力量,为琼崖革命的胜利筑牢了坚不可摧的根基。

地处羊山腹地的儒逢村,位于海口市遵谭镇东南方。与羊山地区众多村子一样,儒逢村缺水少地,可耕之地寥寥无几。在旧时,村里家家没有储年粮,户户没有过夜米,人们过着常年半饥半饱的生活。

据村里老一辈人回忆,每年农忙结束后,全村年轻人几乎都要外出谋生。要么帮商贩挑担送货,要么挑着扁担走村串户,做点小本生意,用微薄的收入来补贴全家一年的开支用度。过去,地方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字字句句道尽了儒逢村人生活的艰辛与贫苦:“担子村来担子村,吃得午家(午餐)没夜炊(晚饭),买得米来又没水,没人想嫁儒逢村”。

战乱频发的旧社会,儒逢村人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苛捐杂税层层盘剥,像座大山压得家家户户喘不过气。当琼崖革命星火在古老的羊山大地点燃之际,不堪重负的儒逢村人纷纷挺起了脊梁,相继投身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洪流中,为追求美好明天抛洒热血,奋勇前行。

1940年11月,经中共琼山县委批准,中共儒逢村党支部正式成立,由此翻开了儒逢村红色革命的历史篇章。儒逢村人冯业山任党支部书记,冯家教为组织委员,冯宗栋为宣传委员,支部常设办公地点设在冯业山的宅屋。

儒逢村党支部成立后迅速行动,先后组建青抗会、妇女会、儿童团,发动青年参军抗战,掀起武装斗争热潮。冯宗栋等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占区和附近各村散发传单,张贴革命标语,号召人民群众支持琼崖革命。在党支部的宣传发动下,儒逢、卜洞、儒缪、谢王、儒范、卜创、宾贤等周边村落的年轻人纷纷踊跃参军。

除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儒逢村的百姓还在后方全力支持革命。在日军的严密封锁和围剿下,琼崖纵队粮食供给短缺,村民们节衣缩食,把珍贵的大米留给部队,自己则以红薯、木薯等粗粮充饥。冯中栋等党员和村民不分昼夜挨家挨户收集粮食,藏在柴房,等部队经过时悄悄送上 。此外,儒逢村党支部还组织人员悄悄深入敌后,剪断日军从椰子头到美万铺的电话线,拆毁公路桥梁,破坏日军军事设施,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42年5月,日军调集兵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攻势,对琼文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和扫荡,甚至扬言要在六个月内消灭琼崖抗日武装力量。琼崖纵队第一支队在队长吴克之的指挥下,先在大致坡、塔市、灵山、大林等地痛击日伪军,随后跨过南渡江,挺进琼山县二区,并在儒逢村设营建立指挥部,决定在美万铺至东山墟公路上的大桥处伏击日军调防的汽车队。

1943年9月17日,参战部队在儒逢村五神庙集结,并进行战前动员。战斗打响后,儒逢村的支前担架队无畏枪林弹雨,在战火中奋勇抢救伤员:他们为伤员包扎伤口、悉心照料,不仅安全护送轻伤员转移,更将重伤员妥善送往根据地救治。

为解根据地兵工厂原料短缺的燃眉之急,儒逢村党支部一呼百应,向全村群众发起号召。消息传开,村民们支援革命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一场捐献生铁、钢料、铜材的热潮席卷全村。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农民们扛来了赖以耕作的犁耙、锄头,哪怕自家耕作可能受影响;主妇们抱出了煮饭的大铁锅,明知往后烧火做饭会多费周折,却毫无怨言。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家什,都成了支援革命的“武器”。

面对敌人严苛的“十禁令”,儒逢村党支部坚持深入羊山各村各户,播撒革命思想的火种。这份执着与坚定,让羊山百姓们非但没被禁令吓退,反而愈发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他们纷纷顶着生命危险,源源不断地为革命队伍和根据地捐钱捐物、送粮送药。此外,党支部始终坚定地保护革命同志躲避敌人围剿,更在危急时刻巧用智谋、将计就计,成功营救被捕的革命家属,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山不藏人,人藏人”的琼崖革命精神。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儒逢村党支部分秒必争,深入儒缪、宾贤、卜创、谢王、儒全、永养等周边村落动员群众,最终组建起一支300多人的队伍,开赴十字路市(今龙华区龙泉镇)接受日伪军投降。因这项工作成效显著,儒逢村党支部受到了中共琼山县委、县政府的表扬。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儒逢村先后有22人参加琼崖纵队,其中有八名烈士永载史册。儒逢村英雄儿女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

冯业兴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机智勇敢,作战勇猛,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成长为琼崖纵队第三总队一团一营营长。1949年6月,在解放乐东九所的战斗中,冯业兴身先士卒,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英勇事迹和不朽功勋,冯白驹将一营命名为“冯业兴营” ,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

海南解放后,当年投身琼崖纵队的儒逢村战士们解甲归田,他们有的带头探索致富路,带领乡亲们在田埂上耕耘新生活;有的扎根基层岗位,勤勤恳恳为人民群众奉献终生,让革命精神在建设家乡的新征程中续写荣光。

此外,儒逢村还涌现出八户革命堡垒户,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他们主动接应革命同志,提供藏身之所;带领村民们为革命根据地捐献钱粮、医药、生铁、生钢等重要物资,倾尽全家之力支持琼崖革命。

战火硝烟散尽,儒逢村文化底蕴方才愈发清晰——它既是一座承载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村落,更是一处地灵人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追溯渊源,明洪武年间,海南冯氏七世祖冯应瑞公肇基开村,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村落分为上村、下村两片区域。因全村皆为冯姓,故又有“儒冯村”、“阿逢村”之称。松涛水库灌区的水利沟渠从上、下村之间穿流而过,谭山公路贯穿东西,南北两侧则是蜿蜒起伏的羊山丘陵。

时至今日,儒逢村人将支持琼崖革命的热血与赤诚,化作了建设家乡的精神动力,琼北羊山的玄武岩缝隙间滋长出了丰饶绿意。这座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逐渐蜕变为了远近闻名的文明生态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摒弃了不文明的生活陋习,日子过得愈发幸福红火。而深深扎根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红色基因,正持续滋养着整个村子,让它在新时代的沃土上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续写着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地理百科新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