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又一次在法庭上碰了钉子。不是因为他败诉,而是他那份长达85页的“抱怨书”被法官毫不留情地打了回来,还被狠狠教训了一番。说白了,这位“推特总统”以为法庭是他的政治集会,可以尽情地煽动民粹、宣泄不满,结果人家法官直接给他来了个“当头棒喝”:这里不是你发泄怒火
特朗普又一次在法庭上碰了钉子。不是因为他败诉,而是他那份长达85页的“抱怨书”被法官毫不留情地打了回来,还被狠狠教训了一番。说白了,这位“推特总统”以为法庭是他的政治集会,可以尽情地煽动民粹、宣泄不满,结果人家法官直接给他来了个“当头棒喝”:这里不是你发泄怒火的平台。
这事说起来挺有戏剧性。特朗普向《纽约时报》及其记者,还有出版商企鹅兰登书屋,索赔150亿美元,理由是这些媒体在2024年大选前发表了一系列旨在损害他声誉的文章和书籍。听起来气势十足,仿佛要把这些“假新闻”媒体连根拔起。但话又说回来,特朗普的律师团队交上去的诉状,却成了法官眼中的“笑话”。
首先,这份诉状的篇幅就让人啼笑皆非。85页的鸿篇巨制,结果法官说它“明显不恰当且不可接受”。理由很简单:太冗长、太啰嗦,而且完全跑题。法官史蒂文·D·梅里戴在裁决中辛辣地指出,特朗普的律师们直到第80页才正式提出诽谤指控,而前面几十页,全都是在“华丽而冗长”地赞美特朗普本人,把他描绘成一个“才华横溢”的商业奇才,并将他在2024年大选中的胜利吹嘘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个人和政治成就”。
说白了,这份诉状更像是一份公关稿,而不是严肃的法律文件。法官毫不客气地写道:“诉状不是公开谩骂和谩骂的场所,也不是可以向对手发泄愤怒的受保护平台。”这话,字字句句都像是在打特朗普的脸。他要求,修改后的诉状篇幅必须限制在40页以内,这才叫“简短、明确地陈述诉求”。
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在法庭上和媒体“较劲”了。今年7月,他起诉《华尔街日报》,索赔100亿美元,理由是一篇文章牵扯到他与声名狼藉的金融家爱泼斯坦的关系。他还起诉了CBS和ABC,分别索要1600万美元的和解金。很显然,这套“起诉流”已经成为特朗普对付媒体的常用手段。
他的算盘打得很精明。一方面,他可以借此巩固自己在支持者心中的“受害者”形象,把媒体描绘成一个对他充满偏见的“假新闻”集团。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这些诉讼,给那些批评他的媒体施加压力,让它们在报道他的时候“三思而后行”。
然而,法庭不是街头演讲。梅里戴法官的裁决,无疑是给特朗普的这套“伎俩”泼了一盆冷水。他强调,裁决只是针对诉讼的“形式”,而不是指控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特朗普的律师团队能够按照要求,重新提交一份“专业且有尊严”的诉状,这场官司还得继续打下去。但就目前来看,特朗普团队已经输了一场“场外赛”,在专业性上暴露了短板。
其实,这也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在起诉《纽约时报》的官司中碰壁。2021年,他曾因该报对其财务历史的调查而提起诉讼,结果被驳回,他还被要求支付《纽约时报》的法律费用。2020年,他的竞选团队也曾因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而起诉诽谤,同样被驳回。
这让《纽约时报》的发言人底气十足。在法官裁决后,他们立刻发表声明称:“我们欢迎法官的快速裁决,该裁决承认该投诉是一份政治文件,而非一份严肃的法律文件。”这番话,无疑是在嘲讽特朗普,他的每一次起诉,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而不是一场严肃的法律行动。
虽然这次被法官打了脸,但特朗普显然不会就此罢休。他的法律团队发言人已经表示,将根据法官的指示,重新提交诉状。这说明,这场针对《纽约时报》的“战争”,还会继续下去。
归根结底,特朗普与媒体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媒体批评他,他就起诉媒体;媒体反击,他就在政治集会上大骂“假新闻”。这种“猫鼠游戏”,只会让美国的政治环境变得更加撕裂。至于特朗普能否通过这些诉讼,真正“追究假新闻的责任”,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不过,从目前来看,他的“起诉流”效果并不好,反而显得他有些“黔驴技穷”。
来源:东经119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