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身份终获确认,第十二批30位烈士遗骸由运-20接运、歼-20护航归国。9月12日,“跨江50”的呼号在辽宁沈阳空域响起,70辆警用摩托护送灵车驶过沈阳街头,这不仅是英烈的归途,也是一个民族对“每一个生命都不该被
转自:团结报
□黄鹤权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身份终获确认,第十二批30位烈士遗骸由运-20接运、歼-20护航归国。9月12日,“跨江50”的呼号在辽宁沈阳空域响起,70辆警用摩托护送灵车驶过沈阳街头,这不仅是英烈的归途,也是一个民族对“每一个生命都不该被遗忘”之承诺的践行。此次30位烈士遗骸归国,28个名字从模糊到清晰,背后是科技对历史的打捞、制度对责任的坚守。我们也看到,传承不朽的英雄精神,也要依托鲜活的生命故事。
28位烈士名字的确认,是对战争年代“无名英雄”的一次精神“正名”。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志愿军烈士牺牲,许多人甚至没来得及留下完整姓名,只能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集体身份长眠。这种“无名”,是战争残酷的印记,却不该成为历史记忆的终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建立的DNA数据库,突破的不只是“战争遗骸DNA提取”的技术难题,也打破了“集体记忆淹没个体价值”的认知局限。当实验室里的基因片段与烈士亲属的DNA成功匹配,“李云龙”“王淑珍”这样的名字取代了“无名烈士”的标注,宏大的“家国叙事”被还原为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故事”。辽宁一位烈士家属等待75年,在接到确认电话时哽咽道:“我爷爷终于能回家了!”让每个烈士都拥有姓名,是对英雄最深刻的致敬。
庄重的迎回仪式,不是形式化的渲染,而是一场跨越代际的记忆传递。烈士遗骸归国现场,当运-20舱门开启,礼兵迈出正步,军乐团《思念曲》响起,在线上观看直播的年轻网友自发在评论区刷起“欢迎回家”。这一刻,英雄精神在庄严的仪式场景中被深刻感知。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历史知识点,这种仪式让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中触摸历史——他们看到的不是“抗美援朝烈士”这个集体,而是曾和自己一样有家人、有牵挂的年轻人,是为了守护家园甘愿牺牲的前辈。从接运遗骸的军人,到参与鉴定的科研人员,再到自发迎接的市民,每个参与者都在成为历史的传递者,让75年前的牺牲与当下的和平产生具象关联,英雄的精神并未在时间流逝中被稀释为口号,反而得以弘扬。
28位烈士名字背后,也藏着民族精神传承的“密码”,即拒绝将英雄符号化,坚持让历史有血有肉。近年来,个别声音试图将英雄简化为“宏大叙事的工具”,甚至质疑寻找烈士名字的意义。但28位烈士名字的确认恰恰回应了这种误区——英雄不是抽象的“精神符号”,而是有父母、有故乡、有理想的具体的人。山东一位烈士的孙女,在看到爷爷的名字时,翻出了家中珍藏的泛黄家书,信里“等打完仗就回家种庄稼”的朴素愿望,让更多人读懂了“保家卫国”是一个个普通人对家园的深情守护。这种“具象化的记忆”,比空洞的宣传更有感染力。当年轻人知道某位烈士牺牲时年仅19岁,和自己现在的年龄相仿;知道某位烈士曾是教师,为了家国放下课本拿起枪,英雄精神便不再遥远,而成为可感知、可学习的精神力量。这正是寻找烈士名字的深层价值——让宏大的历史有了个体的温度,让英雄的精神有了传承的载体。
在和平年代花费巨大精力确认28位烈士的名字,关乎民族的“精神底色”与“未来底气”。当下,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多元的价值冲击,中华民族需要凝聚精神共识,这种共识恰恰源于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铭记。抗美援朝精神并未被历史封存,它是当下也需要的勇气与担当。当我们知道28位烈士中的某位,在弹尽粮绝时仍坚守阵地;知道某位烈士为了掩护战友牺牲自己,这些故事会转化为当代人面对挑战时的精神动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烈士的珍视,彰显了我国“以人为本”的制度温度。从“忠骨计划”的持续推进,到烈士亲属的长期帮扶,国家用行动证明,为国家牺牲的人,国家永远不会忘记;英雄的家人,永远会被社会善待。这种制度层面的坚守,不仅是对历史的交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每个为家国付出的人都能得到尊重,才能激励更多人在新时代扛起责任,这正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底气所在。
28个名字,75年等待,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致敬仍在继续。从接运遗骸的战机到实验室的DNA仪器,从街头的护送车队到家中的泛黄家书,每个环节都在诉说:一个记得住英雄名字的民族,才能拥有走向未来的精神力量。每一个为国牺牲的生命都该被永远铭记。让我们继续秉持对慎终追远传统的坚守,以最真挚的敬意,迎接英雄回家!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