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熙宁五年闰七月,六十六岁的欧阳修在颍州家中逝世。这位北宋文坛领袖的离世,标志着文学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八月获赠太子太师,熙宁七年获赐谥号"文忠",次年九月安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元丰年间又陆续追赠太尉、太师,追封康国公,后改封兖国公、秦国公、楚国公,身后哀荣
熙宁五年闰七月,六十六岁的欧阳修在颍州家中逝世。这位北宋文坛领袖的离世,标志着文学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八月获赠太子太师,熙宁七年获赐谥号"文忠",次年九月安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元丰年间又陆续追赠太尉、太师,追封康国公,后改封兖国公、秦国公、楚国公,身后哀荣备至。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过着闲适的生活。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他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熙宁三年除任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但他坚持不受,改知蔡州。这一年他自号"六一居士",取意于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自己一老翁。熙宁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身份辞职,归隐颍州。
欧阳修的仕途在晚年达到顶峰。嘉祐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治平二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得允准。
欧阳修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主持嘉祐二年的礼部贡举。当时他已年届知天命,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一批人才,对北宋文风转变产生巨大影响。当时盛行的"太学体"文风喜好使用生僻字词,欧阳修在阅卷时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便风趣地续道"秀才剌,试官刷",不予录取。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看到一份优秀答卷,文章流畅说理透彻,他以为是学生曾巩的,为避嫌取为第二。拆封后才发现是苏轼所作。苏轼考中后给欧阳修写感谢信,欧阳修称赞其文章,说"不觉汗出",感觉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晚年常修改年轻时写的文章,夫人劝他不必如此辛苦,他笑答:"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放榜时那些写"太学体"的考生发现未被取中,纷纷闹事,甚至有人扬言要当街殴打欧阳修。但皇帝信任他的判断,历史也证明了他的正确。就连"太学体"领袖刘几也改过自新,更名刘辉重新参考获取功名。
作为史官,欧阳修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他负责统筹《新唐书》全稿,当时宋祁写列传好用生僻字。欧阳修不便直说,某天在书局门上写"宵寐非祯,札闼洪休"八字。宋祁悟出这是"夜梦不详,题门大吉"的意思,欧阳修笑说这是在模仿他修《唐书》的笔法。宋祁从此改以平易文风写作。
欧阳修的官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与外甥女张氏绯闻被贬滁州,虽查无实据但名声受损。皇祐元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八月又遭诬陷被贬,仁宗后悔,挽留他修《唐书》,于是任翰林学士开始修史。
在地方任职期间,欧阳修始终保持豁达心态。被贬滁州时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古文艺术达到成熟。他为政"宽简",治理滁州井井有条。喜好饮酒,诗中多描写酒带来的美好。任扬州太守时夏天携客到平山堂,采荷花相传饮酒为乐。晚年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
欧阳修的酒趣闻名遐迩。做太守时常带吏民出游野餐,醉中与民同乐,醒后以妙笔记录游玩过程。《醉翁亭记》开头原本冗长,最后简练为"环滁皆山也"五字,成为散文名句。后任颍州太守,依旧寄情诗酒,自认过得比在洛阳时不差。离别时写诗安慰吏民:"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他的词作在当时广为流传。传说颍州有位歌妓会唱他所有词作。出使辽国时,当地接待官员请歌妓助兴,一开口唱的全是欧阳修的词,可见其影响力。
欧阳修的仕途起起伏伏。景祐元年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28岁回京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他继续"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作风,但开始担负社会责任。当时北宋积贫积弱弊病显现,景祐三年范仲淹呼吁改革,欧阳修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受牵连贬为夷陵县令。
他的婚姻生活也多曲折。高中进士时所娶胥氏夫人新婚不久便去世。被贬后娶已故宰相薛奎二女儿。有趣的是,状元王拱辰先娶薛奎大女儿,夫人去世后又娶三女儿,欧阳修写诗调侃:"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康定元年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任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新政失败,庆历五年范、韩、富等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滁州太守,后改知扬州、颍州、应天府。
欧阳修在洛阳的岁月奠定了一生文学基础。天圣九年三月抵达洛阳,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切磋诗文。同年迎娶胥氏。上司钱惟演对青年才俊极好,很少让他们处理行政事务,支持他们游玩吟诗。当时文坛流行骈文,欧阳修等人效法先秦两汉古文,力图打破陈腐文风。在钱惟演支持下,他们有时间琢磨古文创作,为宋代古文繁盛奠定基础。
钱惟演离任后,继任者王曙是严格的老干部,对年轻人游山玩水十分不满。某天集中教导他们:寇准都因享乐被贬,你们才能不及寇准怎敢如此?欧阳修年轻气盛回嘴:寇准倒霉不是因为享乐,而是一把年纪不知退隐。说得王老爷子无言以对。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颇为坎坷。天圣元年和四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天圣七年由胥偃保举试开封府国子监,秋天参加国子监解试,在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成为监元和解元。次年礼部省试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他自信殿试能夺状元,特意做新衣准备。同学王拱辰调皮穿上状元袍说"我穿状元袍子啦",结果殿试果真王拱辰中状元。
天圣八年殿试,欧阳修被仁宗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主考官晏殊后来说他未能夺魁是因锋芒过露,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虽未中状元,也被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金榜题名同时迎来洞房花烛,刚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定为女婿。
欧阳修出身仕宦家庭,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定居吴县。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景德四年六月欧阳修生于绵州,父亲当时56岁。大中祥符三年父亲去世,他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投奔湖北随州的叔叔。叔叔家不富裕,但母亲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教他读书写字。叔叔也不时关怀,使他得到基本教育。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往往书未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如成人。叔叔看到家族振兴希望,对欧阳修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十岁时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爱不释手,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种子。
欧阳修一生历尽坎坷却始终保持着豁达开朗的性格。在文学上提倡平实文风,反对浮华骈文;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关心民生疾苦;在教育上奖掖后进,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理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源:百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