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说自己在西贝吃饭时,发现桌上的菜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却不低,忍不住直言“实在太恶心”,还呼吁国家早点推动立法,让饭店必须告诉消费者用了预制菜。
2025年9月,一条罗永浩发布的微博,把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
他说自己在西贝吃饭时,发现桌上的菜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却不低,忍不住直言“实在太恶心”,还呼吁国家早点推动立法,让饭店必须告诉消费者用了预制菜。
这条微博很快引来了大量关注,西贝老板没多久就给出了强硬回应。
他说自家菜品根本不是预制菜,还要起诉罗永浩,强调“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百分之百不是预制菜”,还说罗永浩那句“太恶心”的表述,给西贝造成了很大伤害。
说实话,双方刚交锋时,我还以为只是普通的消费纠纷,没料到后面会闹得这么大。
罗永浩没打算就此停手,接着又发了几条微博补充细节。
他说自己点的每一道菜都不好吃,还多次提到有隔夜菜的味道。
本来想觉得他是不是有点夸张,可看他把具体菜品的口感都描述出来,倒不像是凭空捏造。
更有意思的是,他后来还在微博上悬赏,想收集西贝用预制菜的线索,这一下就让事件的关注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说到预制菜,其实早两年它就总被人跟“科技与狠活”绑在一起讨论,在不少人眼里,预制菜跟“不安全”划上了等号,一提起来就没好印象。
但老实讲,预制菜本身真没那么不堪。
从餐饮行业的角度看,它能提高出菜效率,还能让口味保持统一,这对连锁餐厅来说太重要了。
你看那些国际连锁品牌,能开遍全世界,靠的就是口味标准化,而它们的很多菜品,其实都能归到预制菜的范畴里。
之前有人说“外国食品安全体系里没有预制菜”,这话明显站不住脚。
我特意查过一些资料,国外很多超市里都有预制菜卖,只要预制菜没额外加防腐剂,添加剂也符合标准,就没什么问题。
当然,要是比味道,预制菜确实比不上现做菜。
中餐讲究的“锅气”,是预制菜无论怎么加热都还原不了的,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预制菜的原因。
不过消费者完全可以自己选,想吃现做菜就去主打现做的馆子,想省时间就选预制菜,没必要把预制菜说得一无是处。
更何况,预制菜也是餐饮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只要信息透明,大家有得选,就没什么好过度吐槽的。
但这里必须把话说清楚,认可预制菜的合理性,不代表要支持西贝现在的做法。
西贝不是第一次陷入争议了,网上早就有“又贵又不好吃”的评价。
搞不清的是,它价格跟一些高端餐厅差不多,味道却只能算普通,居然还能经营这么多年。
用“苹果级”的价格卖“安卓级”的品质,这种性价比失衡的情况,早就让消费者心里有意见了,这次罗永浩的爆料,不过是把大家的不满挑明了而已。
有人拿“罗永浩直播间也卖预制菜”说事儿,可这两件事根本不一样。
罗永浩在直播间卖预制菜时,会明确告诉消费者那是预制菜,买卖双方信息对等,消费者是自愿购买的,自然没人骂。
真正让人反感的,是商家把预制菜伪装成现做菜卖,这就等于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罗永浩这次的关注点其实很准,他反对的不是预制菜,是商家的隐瞒行为。
西贝老板说要起诉罗永浩,可这官司能不能赢,真不好说。
从法律角度看,罗永浩吐槽菜品难吃,这属于主观感受,没什么问题;但他说“西贝几乎都是预制菜”,这就涉及到事实真假了。
要是拿不出明确证据,还坚持这个说法,就可能侵犯西贝的商誉。
后来罗永浩在直播间说,我国没正式出台预制菜相关标准,觉得西贝老板拿国家标准说事儿是“胡说八道”。
本来想觉得罗永浩说得对,可查了资料才发现,去年3月六部委曾发过文,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中央厨房做的菜肴算预制菜,但净菜、速冻面米食品这些主食类不算,还要求预制菜不能加防腐剂,要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如此看来,西贝老板说的“按国家规定”,可能指的是这个文件里的范围界定。
公众觉得“不是现切现做就是预制菜”,可现有规定里的定义跟这个认知不完全一样,所以没法直接说西贝老板错了,罗永浩确实有败诉的风险。
但在舆论层面,西贝无疑输得彻底。
罗永浩以前争议不少,比如曾被翻出有媚日言论,还为杨某发过声,可这次因为预制菜的事,却得到了几乎一边倒的支持。
反观胖东来老板于东来,平时大家都觉得他是“良心企业家”,就因为这次力挺西贝,直接被网友喷到把账号设成私密。
这种两极反转,足以看出大家对西贝的不满有多深。
就算西贝最后打赢了官司,口碑也很难挽回了。
西贝的公关操作也让人费解。
预制菜没问题,这是行业趋势,可现在最该解决的是预制菜的定义问题、标准细化问题,还有饭店是否该告知消费者用了预制菜的问题。
要是没告知,该怎么处罚也得有明确规定。
毫无疑问,这次事件最该推动的,是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能借这个机会,把预制菜的定义和标准弄清楚,让饭店必须履行告知义务。
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吃得明白、吃得放心,预制菜产业也才能走得更稳。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