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上迪士尼、错失C端爆款、IPO前途未卜:MiniMax的三重危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0 14:51 2

摘要:MiniMax,这家曾被誉为“中国大模型四小龙”之一的AI创业公司,正经历着一次多线危机的重压。在IPO前夜,它不仅遭遇好莱坞三巨头联合起诉,还在C端产品失速和B端战略受阻中苦苦挣扎。

MiniMax,这家曾被誉为“中国大模型四小龙”之一的AI创业公司,正经历着一次多线危机的重压。在IPO前夜,它不仅遭遇好莱坞三巨头联合起诉,还在C端产品失速和B端战略受阻中苦苦挣扎。

这场由海螺AI引发的版权风波,不仅可能成为压垮IPO的稻草,也暴露了MiniMax在技术、合规和商业化上的多重短板。

2024年底,MiniMax推出的AI视频生成应用“海螺AI”一度风头无两,被称为“口袋里的好莱坞制片厂”,全球累计生成视频超3.7亿个,一度登顶多个AI出海榜单。但谁也没想到,这个爆款应用,竟踩中了全球最强版权法务的红线。

2025年9月,彭博社披露,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三大好莱坞巨头联合起诉MiniMax,指控其在未授权的情况下生成涉及《星球大战》《神偷奶爸》《神奇女侠》等IP角色的内容,侵犯了版权。起诉书多达119页,直指MiniMax在训练和生成阶段存在系统性侵权行为。

根据公开资料,原告列出的侵权角色多达50个,包括钢铁侠、蜘蛛侠、冰雪奇缘等热门形象。MiniMax至今未正式回应,也未下架相关内容。

这场诉讼,核心争议在于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合理使用”(Fair Use)。MiniMax可能主张其训练和生成过程具有创新性,不是对原作品的简单复制;但从原告角度看,这种行为已经实质性挤压了原IP的市场空间,尤其是MiniMax通过带水印的视频进行商业推广,已难以撇清盈利动机。

业内普遍认为,这类案件多以和解收场,但对MiniMax而言,正值融资和IPO关键期,这场官司无疑是一次重击。

MiniMax曾靠一款AI陪聊应用Talkie在海外爆红,主打“精神恋人”概念,用户可上传照片定制虚拟角色,再通过订阅和抽卡互动变现。据业内估算,仅Talkie一款App在2024年就创造超7000万美元收入,撑起了MiniMax的营收半壁江山。

但好景不长。由于产品边缘内容较多,Talkie在2024年11月被日本应用商店下架,随后美国也跟进封禁。MiniMax旋即推出国内版本“星野”,试图复制成功路径,但反响平平。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2025年8月“星野”的月活用户仅在100-500万区间,虽勉强进了TOP10榜单,但与“豆包”等AI应用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与此同时,MiniMax还将“海螺AI”一分为二,分别聚焦AI助手与视频创作,试图扩大C端场景布局。但即便不断推出新产品,如AI音色工具和音乐生成模型MiniMax Music 1.5,依旧难掀水花。

曾经靠Talkie打响名号的MiniMax,如今却陷入C端“无爆款”的困境。

MiniMax在To B市场上的打法,与主流AI公司不同。它坚持标准化产品,不接受定制开发,也不做私有化部署,认为只有标准化才能锤炼出真正强大的大模型。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大模型商用落地尚处早期阶段,客户天然更青睐灵活可控的定制化服务。MiniMax的标准化路线,反而在落地进度和营收上落后于同类竞品。

2025年以来,MiniMax内部多位高管相继离职:3月商业化负责人魏伟出走,7月战略投资负责人魏瀚曈也离开公司,而产品负责人张前川则转岗为顾问。管理层频繁动荡,也反映出公司在商业化推进上的瓶颈。

相较之下,竞争对手智谱AI正加速冲刺IPO。今年7月,智谱刚完成新一轮10亿元人民币融资,估值高达300亿元,明显跑在MiniMax前面。

MiniMax虽也在推进约3亿美元的新融资,估值约40亿美元,但从产品热度、团队稳定性到资本市场信心,明显已被拉开距离。

MiniMax的处境颇似“昙花一现”。从Talkie爆火到海螺AI风波,再到B端推广受限,公司在AI创业潮中曾短暂领跑,但如今却失去了节奏感。

在资本趋冷、监管趋严的2025年,MiniMax面临的不只是一纸诉状,还有全行业对AI商业化模式的质疑。

上市仍然是目标,但IPO不再只是讲故事的舞台,而是真刀真枪的能力考验。MiniMax想回到聚光灯下,光靠技术远远不够。

在这个“没有爆款就被淘汰”的时代,大模型创业公司必须用产品说话、用数据证明、用合规护航。否则,再漂亮的估值,也不过是一场泡沫。

MiniMax不是第一家在AI浪潮中遭遇合规、产品和战略三重夹击的公司,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在这条充满不确定的大模型赛道上,谁能走到最后,靠的不是一时爆红,而是长期主义和底线思维。

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