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南州罗甸县龙坪镇罗化村的菜地里,新到任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卢松蹲下身,手指轻轻拨开绿叶,向几名围在他身旁的菜农耐心讲解蔬菜种植技术。
“每株间隔要保持30厘米,就像人一样,要透风见光才健康。”
黔南州罗甸县龙坪镇罗化村的菜地里,新到任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卢松蹲下身,手指轻轻拨开绿叶,向几名围在他身旁的菜农耐心讲解蔬菜种植技术。
罗甸县,雨热同季、有效积温高,是贵州的“天然温室”。自1979年李桂莲带来“希望一号”番茄种子,点燃反季节蔬菜的星火,到今天卢松、张雪等新一代科技特派员推动辣椒、脐橙、火龙果等产业风生水起,四十余年间,一场由科技引领的接力赛,在这片土地上绘就了一幅生机蓬勃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希望一号”到“高效种植模式”
时光回溯至1979年盛夏。年轻的省农科院研究员李桂莲,提着一个沉甸甸的旅行袋,踏上当时尚显贫瘠的罗甸土地。
袋子里装着的,是名为“希望一号”的番茄种子,更是她洞察这片“天然温室”潜力后,提出的破局之策——利用罗甸县冬暖优势发展反季节蔬菜。
年过八旬的李桂莲依然在田间地头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寒来暑往,深耕不辍。李桂莲团队不仅成功开辟了中国南亚热带区域首个露地冬春果菜生产基地,更针对贵州多样生态条件,凝练出一套“高效密码”:冬春、春夏、夏秋、秋冬四类反季节蔬菜种植体系,104套“321”高效种植模式(亩年产值达3万元、2万元、1万元)。
2017年,这套模式被纳入贵州省“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三年间推广近90万亩,总产值达98.4亿元,成为撬动5.36万人脱贫的有力杠杆。
田间地头,农民们亲切地称她为“红水河畔的女财神”。
如今,这沉甸甸的接力棒,交到了卢松等新一代省级科技特派员手中。他们,又将怎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呢?
告别“大路货”,擦亮“金招牌”
“湿度正好!这新品种根系发达,耐旱性比老品种强三成。”国家科技特派团罗甸团团长、贵州省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卢松捻开一把泥土,起身对种植大户罗庭志说。
罗庭志咧嘴一笑,指向田里:“卢团长,苏润辣椒真行!别的品种往年这个时候早就蔫了,今年还绿油油!”尝到甜头的他,计划再扩种20亩。
卢松(右二)及团队到农户罗庭志菜地里查看种植情况。
卢松的足迹踏遍罗甸主要蔬菜产区,发现当地“菜-菜-稻-菜”生产模式中存在品种老化、技术不足、茬口衔接难等六大瓶颈。随后,他带领团队制定了一份《中央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方案》,任务分解、精准到人,精准帮扶从田间地头直抵销售终端。
在坪寨村,卢松组织了一场品种评比会。桌上摆放着新旧品种的辣椒,他拿起一个新品种向农户讲解:“这个‘苏润2号’不仅抗病性强,果形还整齐,售价比普通辣椒高20%。”
新旧辣椒同台竞技,孰优孰劣高下立判。卢松不满足于口头讲解,转身带农户走进试验田,亲自演示测土配方施肥的增产奥秘。面对部分观望者,卢松的策略简单直接:示范田里见真章,眼见为实。
“卢团长教的辣椒嫁接技术,让苗子齐整、抗病力强,亩产突破5500斤,增收2000块!”罗庭志的喜悦溢于言表,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主动向特派员请教技术要点。
攻坚技术的同时,卢松团队更将目光投向产业价值的跃升,充分利用项目、技术、人才优势,将发力点锚定在农业品牌创建上。
2022年以来,“罗甸鲜食玉米”“罗甸螺丝椒”“罗甸脐橙”“罗甸火龙果”相继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茄子、辣椒、黄瓜捧回有机认证;“罗甸脐橙”“罗甸火龙果”更入选贵州省农业品牌目录。
科技赋能,品牌效应升腾,罗甸农产品正从“大路货”,迈向“金招牌”。
“没有科技特派员,就没有今天的丰收!”
“张老师,快看看这茬火龙果,感觉熟得比往常慢些叻?”罗甸县龙坪镇板庚村,种植户陈乾坤蹲在田埂边,朝着刚下车的熟悉身影喊道。
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果树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雪闻声快步走来,指尖轻触果实,细细察看:“上一批采收后肥水没跟上,植株营养不均了,补点复合肥和叶面肥就好。”
在张雪(右)帮助下,陈乾坤家的火龙果亩产超4000斤,年销售额超50万元。
如今,陈乾坤的果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标杆。谁能想到,几年前这片地曾让一家人夜不能寐?
2019年,眼热朋友卖火龙果赚不少,在餐馆帮工的陈乾坤说服父母关了店,倾尽家财50万,流转土地80亩。
“没经验啊!买的枝条才20公分,架子立得跟人一般高,半年都爬不上去!开花结果更是遥遥无期……”投入的血汗钱如石沉大海,陈乾坤愁得整日眉头拧成大疙瘩。
转机始于一次“偶遇”。张雪在村里走访时,发现了这家执着想种好却摸不着门道的果园。“他们执行力强,是爱钻研的‘科技粉’!”张雪的诊断精准而系统:品种单一、土壤瘠薄、标准化缺失……她开出的“药方”是“科特派+科技项目+企业”联动机制。
从苗木定植、架材搭设、土壤改良,到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控,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在新品种、新技术加持下,亩产超4000斤,果园亩产激增27%,优果率高达80%。
“没有科技特派员,哪有这好日子?现在果子根本不愁卖!”望着挂满枝头的火龙果,陈乾坤笑容灿烂:“年销售额超50万元!”
夜幕降临,果园里补光灯渐次亮起,如繁星点点,照亮的不只是沉甸甸的果实,更是农人心中那沉甸甸的希望。
【记者手记】
红水汤汤逐浪奔
草帽与水壶,是他们不变的行头;农户手机通讯录里,他们的名字被置顶,有困难肯定第一个找他们。
从李桂莲脚沾泥土播下的“希望一号”,到卢松、张雪等新一代特派员书写的产业振兴新篇,这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科技接力,在红水河不息的奔流中,早已硕果盈枝。
红水汤汤,不舍昼夜。它倒映着昔日“天然温室”里第一缕破土而出的惊喜,也见证着今日连片果园缀满枝头的丰饶。一代代科技特派员,将智慧的种子深植这片沃土。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最终在农人舒展的笑纹里粲然绽放,汇聚成乡村振兴路上最澎湃、最生机盎然的绿色浪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权若青
编辑 陈玉林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