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天不一般,既是民俗里的“晦日”,又是“敬先月”的收尾,老辈传下的讲究藏着真真切切的生活智慧,弄明白能帮日子过得更踏实。
抬头看日历才惊觉,七月转眼就到最后一天了。
日子不声不响地滑过,老百姓过日子最盼的,就是每个月都能顺顺当当收尾。
这一天不一般,既是民俗里的“晦日”,又是“敬先月”的收尾,老辈传下的讲究藏着真真切切的生活智慧,弄明白能帮日子过得更踏实。
《荆楚岁时记》中明确提到“晦日送穷,忌损家气”。
寝具每天贴身使用,沾着一家人的日常气息,这就是老辈说的“家气”。
晦日洗寝具,容易让这份珍贵的“家气”随污水流失,不符合“留福”的初衷。
入秋后空气湿度明显升高,洗好的床单被罩晾一整天也难干透,叠起来存放还容易滋生霉味,后续使用可能引发皮肤不适。
加上这天是“敬先月”的重要祭祖日,若把洗好的寝具晾晒在家中或阳台,会让家里显得杂乱无章,也是对先祖的不恭敬。
不洗寝具不是偷懒,而是顺着民俗寓意、应着季节特点的实在做法。
老话说“夜暗路难行,早归少忧心”。
七月过后白天越来越短,晦日当天月亮几乎和太阳同时落下,下午六点多外头就彻底黑透了。
不管是去菜市场买菜,还是在公园散步,天黑后视线大幅变差,路边的台阶、积水或杂物都难以及时看清,稍不注意就可能摔跤或磕碰。
而且“敬先月”,收尾需要全家聚齐完成祭祖仪式,祭完后围坐在一起吃顿热饭,才算是给七月画好圆满句号。
要是晚回,不仅赶不上家族重要的祭祖环节,还会让家里人一直惦记牵挂,做好的饭菜也会凉透。
早回家既保障了出行安全,又能凑齐这份阖家团圆的和气。
李绅在《悯农》里写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至今仍该记在心里。
现在日子好过了,但粮食仍是农民弯腰播种、伸手收割换来的,晦日扔粮食,既糟践了别人的劳动成果,也丢了“惜福”的根本。
剩下的馒头可以蒸软了吃,蔫了的青菜能煮成清淡的汤,别让粮食白白浪费。
有意义的旧物,像老辈传下来的搪瓷碗、孩子小时候用过的书包,都记着家里的过往故事,扔了就像丢了珍贵的回忆。
祭祖用的老香炉、祖传供盘,是连接家族与先祖的重要物件,晦日扔了是对先祖的不敬。
不扔这些东西,是守着过日子的本心,也是留住家里的温暖念想。
老辈有“食饺招财”的说法,白菜猪肉馅的饺子里,白菜谐音“百财”。
饺子捏成元宝的形状,吃着能讨“招财进宝”的好彩头,而且肉馅暖身,入秋后吃能抵挡住早晚的凉气。
中医常说“秋令养脾,食粥为佳”,山药小米粥熬得黏糊糊的,山药能健脾益气,小米能养胃安神。
入秋后脾胃功能减弱,喝着不刺激还容易消化。
红苹果大家都常买,不仅脆甜多汁,还谐音“平安”,七月最后一天吃一个,盼着这月平安收尾,还能补充秋燥缺失的水分。
萝卜丸子炸得外酥里嫩,萝卜能顺气润燥,缓解入秋口干上火的毛病,丸子圆滚滚的,也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睦。
结语
老辈传下来的这些讲究,从来不是虚无的迷信,而是把节气变化、民俗传统和日常健康,一点点揉进日子里的智慧。
牢记“1不洗2不回3不扔4要吃”,不是守旧,是老百姓把“平安顺遂”放在心里,认真过好每一天的态度。
把七月的最后一天过顺了,带着这份安稳的心情迎接秋天,日子才能过得踏实、有滋味,这就是普通人过日子最实在的盼头。
来源:清忧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