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跑不过就拉拽,失误就申诉?网友批美国在世锦赛滥用申诉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05:25 2

摘要:9月20日的东京田径世锦赛赛场,又一次因为美国队的申诉炸开了锅。作为男子4×400米接力的奥运冠军、三届卫冕冠军,他们在预赛里犯了低级的交接棒失误,最终只拿到小组第六、总成绩第十二的名次——这个成绩不仅比不上中国队,连晋级决赛的边都摸不到。可谁能想到,本该打包

9月20日的东京田径世锦赛赛场,又一次因为美国队的申诉炸开了锅。作为男子4×400米接力的奥运冠军、三届卫冕冠军,他们在预赛里犯了低级的交接棒失误,最终只拿到小组第六、总成绩第十二的名次——这个成绩不仅比不上中国队,连晋级决赛的边都摸不到。可谁能想到,本该打包回家的美国队,靠一句“被赞比亚选手影响”申诉,居然争取到了和肯尼亚重赛的机会,硬生生把淘汰命运改成了“晋级悬念”。连续两天成为判罚焦点的美国队,为何总能在失误后找到“翻盘”的办法?所谓的田径公平,难道真有双重标准?

先把这场接力预赛的细节扒清楚。美国队的问题出在第二棒和第三棒的交接环节:第二棒选手全力冲刺到交接区,伸手递棒时,旁边道次的赞比亚选手刚好完成交接,身体下意识往内侧偏移,右胳膊轻轻蹭到了美国队接棒选手的左手。就是这一下轻微碰撞,让美国选手的接棒动作慢了半拍,手忙脚乱间没把棒接稳,等调整好再加速时,已经被其他队伍拉开差距。最终他们的成绩是3分01秒45,比小组晋级线慢了0.12秒,比中国队的3分00秒92差了近0.5秒,妥妥的淘汰局面。

可比赛结束还没十分钟,美国队的教练组就围着裁判席递材料、放慢镜头,一口咬定赞比亚选手的碰撞是“故意阻挡”。从转播回放看,赞比亚选手交接后确实有身体偏移,但动作幅度很小,胳膊接触也只是瞬间的轻微碰擦,按照世界田联“非恶意阻挡不必然取消资格”的新规,这样的情况本可不予追究。但裁判组商议了25分钟后,给出的结论却是“赞比亚选手影响了美国和肯尼亚两队”,允许这两队单独重赛争夺一个决赛名额——美国队就这么从淘汰边缘,硬生生捞回了晋级希望。

更让人觉得“熟悉”的是,这已经不是美国队在本届世锦赛第一次靠申诉改命。就在前一天的男子400米栏决赛里,美国选手冲线时右胳膊碰到了邻道尼日利亚选手的左肘,导致尼日利亚选手节奏大乱,最后慢了0.2秒没能站上领奖台。裁判一开始果断取消了美国选手的冠军成绩,可美国队立刻提出申诉,拿出多角度录像反复强调“碰撞是意外,没影响最终排名”。经过长达20分钟的复核,裁判居然真的改判,把冠军又还给了美国选手。尼日利亚队教练在场边气得拍栏杆,却连再申诉的机会都没得到。

翻一翻美国队的“申诉史”,会发现这种“失误找裁判”的操作早成了他们的“传统艺能”。巴黎奥运会男子4×400米接力,他们因为交接棒时踏出区外被取消成绩,申诉后却以“场地标识不清晰”为由,争取到了单独重赛的资格;里约奥运会上,他们的男子接力队因为交接失误拿到铜牌,最后又因“对手犯规”申诉,虽然没拿回奖牌,却把对手的成绩也拖了下水;北京奥运会时更夸张,男子接力队掉棒没进决赛,居然申诉“风速仪故障影响起跑”,最后自然是被驳回,但这种“不放过任何申诉机会”的态度,早就让不少观众看不惯。就连女子项目也一样,巴黎奥运会女子4×100米接力,美国队失误垫底后申诉,最后真的获得了单独重赛的名额,当时就有网友调侃“世锦赛是美国队的家庭游乐场吧?”

最讽刺的是2011年大邱田径世锦赛的一幕。当时古巴选手在即将被超越时,用手拉拽对手,裁判当场取消了他的成绩,没人觉得判罚有问题。可到了美国队这里,不管是碰撞对手还是自己失误,只要申诉就能有“翻盘”的可能。同样是身体接触,别人就是“恶意犯规”,美国队就是“非故意意外”;同样是失误出局,别人只能认栽,美国队就能找裁判要“第二次机会”——这样的双重标准,难怪会让网友忍不住吐槽。

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件事的讨论几乎一边倒。有网友说“别人失误靠训练弥补,美国失误靠裁判改判”,还有人犀利点评“规则是给所有人定的,不是给美国队当备胎的”,更有人翻出过往的比赛视频对比“看看罗伯斯当年的判罚,再看看现在的美国队,公平两个字是不是写反了?”当然也有少数声音认为“申诉是正当权利”,但很快就被反驳“正当权利也不能每次都用在自己失误的时候吧?”

田径赛场的魅力,本就在于“一锤定音”的公平——场上的每一步、每一次交接,都该是成绩的唯一标准。如果强队总能靠申诉改写失误的结果,那其他队伍的努力算什么?如果规则的执行要看队伍的“名气”,那世锦赛的公信力又该放在哪里?美国队或许能靠申诉赢下一场比赛,却赢不了观众心里的认可。毕竟,真正的冠军,从来都不是裁判改判出来的,而是在跑道上一步一步跑出来的。

你认为美国队申诉是合理维权,还是滥用规则?说说看法

来源:小铃铛快评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