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把同事当情绪垃圾桶,有人把朋友圈当谣言广播站,还有人把领导当背锅侠——这些日常操作,看起来只是“情商低”,其实全是“蠢”在发功。
“蠢”不是骂人笨,是骂你把自己困在死胡同里还不肯出来。
有人把同事当情绪垃圾桶,有人把朋友圈当谣言广播站,还有人把领导当背锅侠——这些日常操作,看起来只是“情商低”,其实全是“蠢”在发功。
心理学管这叫“确认偏误”:大脑像只挑食的猫,只吃自己爱吃的信息。
别人说“你方案有问题”,你秒回“他嫉妒我”;大数据推来相反观点,你一秒划走。
久而久之,世界只剩回声,人也成了复读机。
更惨的是,蠢会传染。
一个办公室只要有两个爱甩锅的人,全组都会学会“不是我的错”。
社会学研究发现,负面社交圈像二手烟,吸多了,前额叶功能直接掉线——大脑那块负责刹车和反思的区域,长期缺氧。
于是情绪爆炸、决策翻车、人际关系塌方,一条龙服务。
职场里,这种“蠢税”贵得吓人。
某大厂去年复盘一个失败项目,起因就是一位老员工坚持“五年前的方法最好”,拒绝用新工具,结果团队加班三个月,奖金全泡汤。
HR后来把“元认知能力”写进晋升指标: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犯错的人,比聪明人更值钱。
怎么拆炸弹?
三个小动作,今天就能练。
1. 把“我没错”改成“我漏了什么”。
每天下班前写三行小日记:今天哪件事如果重来,我会换做法?
写一周,大脑会自动开扫描。
2. 给情绪装个计时器。
微信想骂人时,先设十分钟闹钟,去倒杯水。
神经科学证明,前额叶只要十分钟就能重新上线,避免把“蠢话”发出去。
3. 把朋友圈当“谣言过滤器”。
看到震惊体标题,先搜三个不同信源再转发。
教育实验显示,连续做两周,人会对“绝对化用词”产生生理性警惕。
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太累?
其实恰恰相反。
停止内耗的瞬间,精力会突然多出来。
就像手机关掉后台自启,电量肉眼可见地回血。
最后留一句不太温柔的大实话:世界不会因为你固执就绕路,它只会把你留在原地。
早点拆掉“蠢”的引信,才有机会在下一局游戏里,拿到更好的牌。
来源:自若白云V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