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声明掀开“繁花”争议帷幕:编剧署名、网暴与真相的拉锯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06:40 1

摘要:秦雯出面了,她说“《繁花》编剧署名不实、霸凌、辱骂他人是狗”等在网上疯传是造谣诽谤,已经完成证据保全并提起诉讼

秦雯出面了,她说“《繁花》编剧署名不实、霸凌、辱骂他人是狗”等在网上疯传是造谣诽谤,已经完成证据保全并提起诉讼

那天一早,手机上“繁花编剧署名”的话题又冲上热搜,评论区吵成一锅

剧方先回应,说支持所有创作者的合法权益,署名会按职责和工作内容来,片尾长长一串两千多人名单不只是形式,是致敬

他们还放话:

三年筹备材料近期公开,请大家等一等

紧接着,秦雯发了声明,措辞干脆:她注意到网络平台上不实信息密集传播,误导公众,团队已经委托律师完成证据保全并起诉

她呼吁别信谣别传谣,要一起维护清朗网络

这事为什么容易点燃情绪,我能理解

一个“自称核心创作成员的人”的控诉,几句“剥夺创作成果”“压榨健康”的关键词,足够让人脑补一百集职场剧

可落回现实,署名从来不是一锤定音,尤其影视工业是千人协作的庞大工程

到底什么叫“核心创作”,是写出第一版大纲,还是撬动了故事结构的关键一刀,还是熬过无数次改稿的最后责任人

没有证据链,这些话都像空气

这也是为什么剧方说要公开三年筹备的资料,如果能看到时间线、文档迭代、会议纪要,争议就会慢慢沉下去

说实话,我更愿意相信“让事实自己走出来”

不靠流量投票,不靠谁嗓门大

在创作行业,最硬的证据就是带时间戳的版本更迭和合同条款

谁写了哪一页,哪句台词从谁的电脑里冒出来,谁拿了哪项职责,法庭不会靠“我觉得”判

当然,另一面也别装看不见——年轻人被压榨、劳务不透明、通宵改到天亮拿一张餐票,这些痛点不是靠一句“清朗网络”就能盖住的

透明是信任的前提,哪怕是把流程掰开讲一遍,也好过把观众当外人

这场风波让我想到一件老事

1987年新德里世乒赛,何智丽拒绝“让球”的安排,结果在半决赛3比0赢了管建华,最后还拿了冠军

赢了球,却输了位置——她被排除在汉城奥运会名单之外

随后的人生大家都知道了:

她嫁给日本工程师,入籍日本,改名小山智丽

1994年广岛亚运会,她代表日本队击败邓亚萍,赛后喊了一声“吆西”,一夜之间,贴上的标签比奖牌还重

2000年离婚后,她说想回上海养老,这句话反复被拿出来审判,可宽恕始终没来

2007年以后,她几乎不再公开露面,新的动态寥寥,争议却像一枚钉子一直留在墙上

同样是“归属”,体育场比片场更赤裸

你代表谁,谁有资格否定你,价码、荣誉、选择交织成一团

这两年,类似的故事在全球不断上演:牙买加三名拿过奥运奖牌的田径选手,为了更好的待遇和职业发展,转籍土耳其

世界田联关于“真实、紧密联系”的判定标准被质疑,规则的缝隙,让人才像水一样往低处成本流

在亚洲,塞尔吉尼奥入籍中国,球迷议论最热的一句是——“他为谁而战,他自己知道吗?”

身份的复杂性被社交媒体简化成投票题,但人不是选项,人是故事

把镜头拉回“繁花”

署名就是创作者的“国籍”,它代表你的劳动轨迹、价值确认和职业信用

当某个名字被挪开,抑或被放在你不认可的位置,外人不一定知道“痛”在哪里,但当事人知道,那是你将来吃饭的证明

反过来看,主创团队也有维护整体秩序的需要,没有分工就没有交付,署名不是情绪分配,而是流程的终点

所以我特别在意剧方说要公开三年筹备内容,这一步不是“公关”,而是行业自证的一次练习

也许我们还需要一种更专业的“署名仲裁”机制

不是在微博上拉扯,而是有行业内公认的评估路径,比如由第三方对文档版本、会议决议、工作日志进行审核,给出参考意见

别让编剧、剪辑、置景这些“隐形人”的权利,永远靠爆料争取

多给劳动留痕,就少给舆情留口

而对观众来说,学会等待,是一种修养

等证据,等材料,等一个更完整的故事

有趣的是,争议背后总有更静水深流的东西在发生

今年春天,中国乒协在114个公园里办了“国球进公园”,超过一万四千人上场打球,推着婴儿车的妈妈、刚做理疗的老爷子、背着书包的小孩,全在同一张球台前传球

这一幕提醒我:

热爱从来不是被“国籍”“署名”赋予的,它长在人的身体里,落在每一次挥拍、每一次敲键盘里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看争议,很多情绪会松动一点

你可以坚持你的判断,但别把别人简化成一个词

我也想对被骂、被指的人说一句

在互联网的风里行走,每个人都可能被砸中

你能做的是尽量把材料准备齐,把话说清楚,然后把剩下的交给时间

秦雯选择走法律程序,这在今天不是“强硬”,而是一个专业人的基本自救

如果最后事实站在她那边,就把判决书放出来;

如果不是,也该坦然承担

创作行业需要的不是一团和气的误会,而是可追溯的清楚

当然,我们也要对“受委屈”的叙事保持一点警惕

并不是谁先开口,谁就是绝对的弱者

真正的弱者往往没有喇叭

不要让“网暴”和“维权”这两个词互相遮蔽,因为它们都可能存在

别让正义只剩下立场,别让复杂故事只剩下口号

等“繁花”那三年的筹备资料公开吧

如果有版本号、时间线、修改记录,我们就少吵点“我听说”,多聊点“我看到”

如果没有,那就催一催行业,把这次当成一次补课

至于更远处的那些故事,无论是何智丽,还是从牙买加跑到土耳其的速度与肌肉,抑或披上中国战袍的塞尔吉尼奥

他们都像镜子,照见我们如何定义“谁属于谁”

最后,我更愿意把这句放在心口:清晰比喧哗重要,证据比情绪可靠,善意比胜负难

当证据站出来,真相就不必喊

当署名落在该落的位置,作品也会更轻松地走进观众心里

而当我们肯承认人生的复杂,世界就没那么容易吵起来了

愿每一个名字,都能被好好叫出来

愿每一次选择,都有被理解的机会

愿热爱,决定归属

信源资料
中国新闻网:《何智丽:我想有个家》-2007年4月6日。
央视网新闻频道:《何智丽风波真相 —— 牺牲品?还是叛逆者?》-2007年3月9日。
青岛新闻网:《蔡振华回应 “让球”:奥运例外 何智丽欺骗了队友》-2005年5月9日。

来源:人生何处不相逢

相关推荐